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梦三都 > 渔樵风韵 > 正文

三都澳秘史:省立三都中学照片首度曝光

2015-12-31 16:38:16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曹亨春

 

 

 

 

当人们提起三都澳过去那段繁荣历史时,常常谈到福海关、洋行、天主教堂等。但还有一个对闽东人民具有重要意义的往事,值得我们怀念追忆,那就是当时的闽东最高学府“省立三都中学”(以下简称“省三中”)。

 
 

 

 

 

  我是1997年考上省三中,至今已有68个春秋,仍时时魂牵梦萦这个母校和三都澳,久久不能忘怀

  省三中的前身,最早是创办于清末1902年的福宁中学堂(设于今日的霞浦县)。民国成立后改称“霞浦初级中学”(省立第三中学)。1933年,该校迁至三都,改名“省立三都初级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至宁德(今蕉城区)城关,雴年,再迁福安坂中。1940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当时闽东唯一的完全中学。1945年抗日胜利,学校迁返三都。到1949年,全校有高中六个班,(一、二、三年级各有上下学期),初中五个班,共计学生400余人,教职员工40多人。生源来自闽东各县及罗源、连江等地。1949年8月,宁德解放,我所在班级于1950年元月毕业,有同学25人。同年3月,学校再迁福安,与福安中学合并,成立“福建省三都福安联合中学”。不久,停止省立编制,改为“福安第一中学”。至此,省三中结束了这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

 
 

 

 

省三中校本部及高中坐落于三都岛内松岐的龙骨塘。校舍依山傍水,建有男生宿舍、食堂、教学楼、办公厅、教职员工及女生宿舍等十几座。教学楼为红砖砌建,又称“红砖楼”,二层八间,六间作为高中六个班教室,二间通透作为图书馆,馆内藏书丰富,数量也多。校舍前方是操场,再前是一片水田,再前为龙骨塘塘堤,堤外就是举世闻名的三都澳海面。我们站在红砖楼二楼前面窗口,迎面无限风云,海阔天空,波光粼粼,同学们都陶醉在这大自然的美中,陶冶身心。

 

 

 

 

 

 

省三中的前身,最早是创办于清末1902年的福宁中学堂(设于今日的霞浦县)。民国成立后改称“霞浦初级中学”(省立第三中学)。1933年,该校迁至三都,改名“省立三都初级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迁至宁德(今蕉城区)城关,雴年,再迁福安坂中。1940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当时闽东唯一的完全中学。1945年抗日胜利,学校迁返三都。到1949年,全校有高中六个班,(一、二、三年级各有上下学期),初中五个班,共计学生400余人,教职员工40多人。生源来自闽东各县及罗源、连江等地。1949年8月,宁德解放,我所在班级于1950年元月毕业,有同学25人。同年3月,学校再迁福安,与福安中学合并,成立“福建省三都福安联合中学”。不久,停止省立编制,改为“福安第一中学”。至此,省三中结束了这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我们初进省三中的时候,欢喜在放学的傍晚或假日去逛三都街。先穿过塘堤,最早进入眼帘的是亚细亚洋行,岸边有一个小型油码头。再前走就到三都澳的大码头,我们从未见过有如此之大的码头,感到惊奇。码头中部是很阔的货场,两面为水泥梯阶,一面为水泥斜面,都是伸入海,供货物上下岸运输。时不时看到来往赛岐、三都、福州的“福康”、“新泰亨”轮船,或停泊或起航,听到机器轰鸣和汽笛声。再走,左前方有一小广场,旁边就是福海关遗址。接着走进三都街。抗日战争中,这整条街被日寇轰炸烧毁,夷为平地。我们见到有许多建筑物的废墟,满地砖瓦碎片,再加那孤零零、静悄悄的破败的福海关、洋行等,萧条荒凉之景,显在眼前,令人唏嘘。

 

由于省三中迁回,三都街多些人气,稍有生气,街两旁有几间新搭建的小店铺;有一间算是较大的饭店,人称“刘鼻饭店”,店里尚显热闹。再前走,就进入里街,省三中的初中部就设在这里。在前行路上我们遥见右前方山脚下的德士古洋街,左前方山中的天主教堂。……有一次,我们坐舟山板到隔海对面的碗窑村,这里曾是有名的瓷器产地,大量产品远销东北、山东及省内外各地。但经历日寇的侵略,当时我们见到的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几家各有几个工人用手工制作小 碗。……这一切情景包括我们省三中母校,无不见证了解放前那段三都澳的特殊历史和日寇侵华的破坏与残暴罪行。”

 

 

 

省三中办学和校风尚称严禁,师资较为雄厚。校长和教师多是福建省教育界高学历名流。开办高中后,历届校长有:孙承烈、黄乃杰、刘昌星、魏锡勋、陈文竞。著名教师有:留美归国的英语教师刘鸿锦、数学教师王本敬、理化教师林福官等。在我就读时,校长是魏、陈两位。魏校长来自福州,祖籍周宁,是知名的学者,为人严正诚恳,深受同学爱戴。我们班有个同学,家长是本地官员,写了一张条子给魏校长,要求为其子女减免学费,但这位同学,成绩欠佳,魏校长顶住权势,不准减免学费。而另一位同学,成绩很好,魏校长主动为他减免学费并发奖学金。魏校长为人风格由此可见。陈校长原籍霞浦,武汉大学毕业,能干开朗,擅长英语教学。还有一位训导主任,管理学生极为严格,即使是刁顽学生见到他也会老老实实,大家背后叫他“锯子”,严厉的意思。一位语文老师,工作认真,有一次某同学因事缺课,叫我在上课点名是代他应“到”,结果被老师发现,我被批评了一顿还罚站。这都说明了学校办学有良好的一面,但也有松散的一面。我们主要靠自觉,勤奋的同学成绩优异,懒散的同学落差很大。大多数同学包括我,成绩居于中等。

 
 

 

 

 

课余活动中,较具特色的是军训和修业旅行。军训是学校重要的经常性课程,每星期各班都进行多次,由专职军训教官带领学生,穿着黑色制服,系皮带,扎绑腿,进行操练。同学们唱着校歌:“三都岛沉东海中••••••有教无类,百年成效易睹”。修业旅行是每年的三年级上期进行,我们这一届是由体育老师带队,坐轮船由三都直航到福州台江。参观工厂、学校、报社等,旅期20多天,住宿于宁周会馆。

 

 

省三中在当时福建中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国家培养人才,包括高端人才,奠定了高中文化和品德的基础。仅以我所在的一个班级,宁德籍七、八个同学中,毕业后,就有黄建琛为厦门大学教授、系主任,傅则绍为西安西北大学教授,石贤璟为西安某高校教授,杨允长为宁德一中教师••••••至于全校历届校友中更是人才济济,不乏出类拔萃者。如留美的冯瑞琪,解放后岁美国总统作为顾问访华,建立中美外交关系。还有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陈炳迢、上海第二女子中学校长陈启茹等等。据黄建琛校友说,解放初期,厦门大学有40多位省三中的校友担任高职称教师和中层行政领导人员。校友在闽东各县担任中、小学教师及其他工作的更是不可胜数。

 

 

 
 
 
省三中当时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与省内外名校相比,还有差距,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旧社会,特别是战乱年代,曾经五度搬迁,辗转跋涉,其情可叹!学校经费极其困难,国穷校也穷,一直在困境中挣扎。学生衣食住行条件都很差。再加上学校地处山区、海岛,各县学生往返学校都要翻山越海,步行到福安赛岐坐轮船到三都;宁德学生要到城关趁涨潮时坐木渡船到校。学生中虽有经济富裕者,但也有许多家境窘迫,勉强支撑着上学。我亲眼看见一位同学在开学注册时,没钱缴学费,在办公厅哭泣,幸好办公厅中有一位是他的同乡兼邻居,掏腰包为他缴了学费。那时办学和求学的艰辛,一言难尽。解放后,人民政府派杜恒先同志为军事代表进校,赖遇同志为常驻军事联络员。在党的领导与教育下,学校生机勃勃,开展政治学习和各项教学活动,师生提高了思想觉悟。我们班应届毕业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革命工作或升学深造。
 
 

 

 

 

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对旧时母校和三都澳,既满怀亲切感情,又有许多惋惜与辛酸!而今国家富强进步,教育事业发达。闽东有师范学院、职业学院等几所高校,中等教育普及,各县各乡镇遍布初、高中,实现初中义务教育。真是与旧时不可同日而语,由衷感到振奋与欣慰。

 
 

 


责任编辑:Sushi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