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梦三都 > 海丝之路 > 正文

遗失在伊甸园的舌尖记忆の大黄鱼的新生

2016-05-03 16:09:13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 夏念长 林翠慧

 

 

 

一期我们提到,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沿海盛行的“敲罟渔法”,曾造成大黄鱼资源的首都枯竭。禁止“敲罟”之后,大黄鱼种群从首次浩劫中得以恢复。但是,七十年代两次越冬场大围捕,却造成大黄鱼至今无法恢复的第二次浩劫。

 

 

于长期保持高强度捕捞态势,“国鱼”濒临灭绝,影响了沿海无数民众的生计。震惊了海洋渔业界,引起了全社会关注。

  

大黄鱼的新生の育苗初试

1985年春季,这是挽救大黄鱼这一珍贵物种最后的机会。

 

水产部门成立了项目组,抢在大黄鱼产卵群体完全消失之前,进行“大黄鱼人工育苗初试”。此时,普通的天然大黄鱼已经难于寻觅,而怀卵的临产亲鱼更是难上加难,何况是大黄鱼难以保活。 

 

 

目组探索采捕临产亲鱼的最佳海区、渔具、时限及雌雄亲鱼选择等关键技术,从官井洋采捕大黄鱼进行海上人工授精,获得了珍贵的授精卵,继而进行室内人工育苗,首次育出了平均全长21.9MM的大黄鱼苗7343尾,首获大黄鱼人工育苗成功;与此同时,还突破了野生大黄鱼保活、驯养技术,加快了亲鱼培育步伐,成功地建立了大黄鱼人工繁殖的基础亲鱼群体,还初步探索了网箱和池塘培育大黄鱼鱼种的技术。这些,均为之后的大黄鱼全人工育苗与增养殖技术的深入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

 

 

过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大黄鱼现已成为我国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和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

 

大黄鱼的新生の大黄鱼之父

 

业界誉为“大黄鱼之父”的人,名叫刘家富,他在大黄鱼获得重生的历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富:1969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鱼类学与水产资源专业,1971~1981年从事水产资源调查与渔情渔场工作;1982年起至今重要从事大黄鱼、香鱼等海淡水鱼类人工繁殖与养殖的技术攻关与开发。

 

拯救正在枯竭的大黄鱼资源,以刘家富为首的宁德水产科技人员萌发了利用我市官井洋内湾性大黄鱼产卵场的种源条件,开展其人工繁殖及其增养殖技术的设想,并积极寻求立项研究。

1985~1990年,刘家富作为主要攻关者承担福建省与农业部的“大黄鱼人工育苗与增养殖应用技术研究”的“六—五”期间的初试和“七—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

 

世纪九十年代初,项目组在三都湾内开始小批量试养大黄鱼,并建立示范户,取得了明显效益。1996年,大黄鱼养殖兴起,逐步向罗源湾地 连江、罗源等地发展,并向浙江、广东、江苏等省辐射。

 

前,全国大黄鱼年育苗量10多亿尾、产量9.5万吨(2012年),直接产值约70多亿元,累计产值400亿元。

 

德市成为全国大黄鱼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大黄鱼加工企业近百家,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省级水产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福建注明商标的有:“九洋”“威尔斯”“登月”“味尔佳”“宇辉”“澳鑫”“闽松”“渔海”“中洋”“格丰”等10多个品牌;获注中国驰名商标的大黄鱼品牌有“岳海”“夏威”“海名威”“三都港”等4个品牌。

·End·

 

责任编辑:FMT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