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幸福石后 > 推荐 > 正文

石后发现“功参大造”牌匾,揭秘建文帝的陵寝谁造之谜?

2015-08-18 12:32:13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 林翠慧

 

日前,在蕉城区石后乡离市区6公里处发现一块原产于大明永乐二十一年七月的皇封牌匾。宁德市建文帝研究小组组长王道哼认为,该牌匾的出现,为建文帝在闽活动踪迹有关,继而揭开建文帝陵寝谁造之谜。

 

事情的起源

 

 

6月的某一天,蕉城区公路局的副局长林海铭,因工到石后乡公路所开展日常的工作事宜,机缘巧合,在距离石后乡3公里外的道班工作屋里,发现刻有“功参大造”字样的牌匾,根据牌匾桑透露的信息,他认为该匾额可能是附近石氏祠堂或石厝村石姓人的,便将其暂时放置于石后公路管理站内。

 

碰巧的是,当天刚好是建文帝研究小组组长王道亨、小组成员宁德市工会副主席赖文宫等人陪同台湾来的客人一行去支提寺。在回城的路上,听闻该消息,隐隐觉得此事颇有蹊跷,便赶赴实地对匾额的来历进行一番考察。

 

 

根据匾额字面的信息,建文帝研究小组初步认定该牌匾系明朝皇帝御赐匾额,且与一位名叫石宗善的人有关。既然是御赐,为何会沦落至马路边的道班工作屋?该问题引起了研究小组的好奇。

 

 

经过了解得知,石后乡一石姓祠堂也遗失了一块类似的牌匾,族人透露,牌匾上的内容道班工作屋里那块牌匾一致。2012年的某天,匾额竟然一夜之间不翼而飞。

 

其实,真正的匾额,已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一场大火中焚毁。该族人根据原匾尺寸、字模又重新复制了一块。由于复制技术十分高超,远处看去,与原匾一模一样。小偷误以为是文物,便于将其偷走。待认出(估计是文物贩子鉴定后)不是原物而是复制品时,便将其扔抛之。

 

“匾额虽然是复制的,但上面透露处的信息来看,与建文帝在闽踪迹有着很大关联”王道行说。

 

“功参大造”四字的基本含义:“功参大造”是由“公参造化”一语改造而演变而来的。“公参造化”本意是指器物完整精美巧夺天工。亦有指玉器浑然天成。“功”是指器物完整。“参”指加入成分或加工后使器物变得更加精巧完美。匾额应该是表彰石宗善为人很完美之意。(建文陵寝在当时的墓建规格中,属上层,不论是规制还是雕刻,又或者是九五规制,在当时那个年代。足见朱高炽对建文的深厚的感情。为了嘉奖石宗善对建造建文陵寝之功劳,颁发了该匾额。)

 

石宗善其人其事:根据《长乐。宁德。福清石姓联谱》和《蕉城区石后乡石厝村石姓宗谱》记载,石宗善是宁德石厝五世祖。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戊申。卒于宣德四年(1429年),享受62岁。永乐十四年(1418年)才选内廷办事,职司採录。永乐十七年(1419年)八月,奉例归家省亲。期间,有许多国子监同学以诗文相送别(石厝家谱有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1年)七月,擢升宣化县知县。同年获皇封“三朝理政”,及钦赐“功参大造”匾额嘉奖。同年9月,其母病故,丁忧致仕荣归。其人死后葬陈坂下寨下竹林中。其兄宗继葬石后芹坂村寒桥头。

 

从以上文字记载来看,石宗善这个人似乎与建文史事关系不大,因他是永乐朝的官员。但奇怪的是其履历:

第一,是谁将这个处于穷乡僻壤的贡生保送至国子监读书?

第二,又是谁将仅任职一年的石宗善选派至广西南宁宣化县任县丞?

第三,又是谁将仅任职一年的石宗善提任为该县知县?

第四,在同一个年份,又是谁奏明永乐帝封毫无建树的石宗善为“三朝理政”,并赐匾额“功参大造”予以表?

 

“功参大造”这一类钦赐匾额一般是皇帝用于旌表那些安邦定国、立有战功的文武大臣的。把此类匾额赐给石宗善这样一个小官,于情于理不合。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表彰他在内廷监造、督办上立了大功或为人为官尽善尽美的。但石宗善的职司仅是个九品的採办。任县丞仅八品。任知县也仅七品。到底是立了什么大功劳?家谱中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无法考证。

 

建文帝研究小组成员对此提出各自的意见,会不会是表彰他的祖辈、父辈的?因为“三朝理政”说明他的祖、父辈是洪武朝、建文朝的官员?但两部家谱明确记载这个匾额是永乐帝朱棣赐的。朱棣是不可能会承认建文帝的皇帝身份,也不会承认建文这个朝代的存在的。同样,建文帝也不会承认朱棣的帝位与永乐这个朝代的。所以该匾额不可能是朱棣或朱允炆亲赐的。

 

因此,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匾额的真实性问题。

如果这匾额真是皇帝赐的,那只有一个可能,即匾额极有肯能是永乐之后的某个皇帝赐的。比如洪熙皇帝朱高炽赐的。这是可能性最大的。朱高炽在位距赐匾仅一年多,时间上记错一年也是有可能的。而当时朱棣已病入膏肓。以朱高炽对建文帝深厚的感情而言,承认建文朝与永乐朝是大有可能的。洪熙朝成前朝为“三朝”顺理成章。

 

石宗善的疑点虽然很多,但不是很大。但石宗善父亲兄弟俩石铁、石铸的记载却十分蹊跷。

 

石宗善的父亲讳字“南金”,与大京城堡的“南金门”一样。似乎在纪念自己的来历。而其弟石铸,因置田300多石,被邻村姚姓人姚禄告发,田地尽数入官,儿子宗信解京而亡。怎么死的没有记载。石宗善与宗信堂兄弟俩怎么会有如此天差地别的待遇,令人惊异。

 

这一系列疑点促使我们急切想看到清修的原版《石氏宗谱》。果然,建文帝研究小组在家谱中看到了这样的字眼:

 

“石氏家谱多年未修,先世恐有一二莫明。”“祖南京汴梁人也,随王镇守海口,次居本县七都蔗园,始祖竹所公入赘崎兜林家。”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石姓先祖来自江苏南京。把汴梁一词接在南京之后,是混淆视听,故意给后人造成误读。意即源头是河南开封,在南京做事(为官),从南京来到这里。至于什么原因来到福建?答案是“随王入闽”。这里又使用了一个障眼法,让后人误读为随王审知入闽。因为明清及其以前的家谱中所记载的随王入闽,均是指唐末跟随王审知入闽的诸姓人。如果是跟随王审知入闽,前面就不能冠以南京汴梁四字。因为唐代南京市称“江左”。所以,这里的:“随王入闽”应是“随朱王”,也即是建文帝朱允炆入闽。

 

 

入闽之后做什么呢?镇守海口。虽然文中未写到哪一处海口,但以下文“次居本县七都蔗园”一句可知,此海口应离七都不远处,亦或是云淡海口,又或是门犬山海口。总之,应该是观井洋周边的某处海口。

 

再查《宁川域情》324页石厝村条目载:“石姓,传由南京凤阳府八角井迁来。”而“八角井”则是明初南京城的一处古地名,是洪武朝、建文朝三品以上官员的住宅区。

 

  综合以上谜点,建文帝研究小组推断,石后乡石厝村石姓先祖必与建文史事有关,其真实身份应与建文帝陵寝的建造有关,具体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End·

责任编辑:Luna

 

版权声明

原创稿件,版权所有。其他微信公众平台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使用。凡侵犯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中共蕉城区委宣传部网络办)联系电话:0593-2823067,13860301986。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