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遇见霍童 > 古镇文化 > 正文

蕉城传说,这两座大殿见证了千年道教的兴衰!

2016-08-04 17:23:39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缪洪通 图/黄钲平

 

历史上的鹤林宫,据考证主建筑分上下两座,按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立有石柱108根(另据霍童村《钱氏族谱》载有石柱184根),规模极为宏伟。目前,由霍童乡人自发筹建的鹤林宫已建成两座大殿的规模。

 

 

关于历史上道教在霍童山曾产生过怎样的辉煌,早已因为千年风雨的侵蚀,而只留下迷茫与遗恨了。

 

白墙朱门,飞檐斗拱。殿内供奉着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道教仙界人物。这处修建在霍童镇西北角的鹤林宫———从某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

 

但这已不是最初的那个鹤林宫了。当初的鹤林宫据传早在数百年前就已毁于一场洪水。现在的鹤林宫,只是乡人自发于前些年在据称是原宫旧址上修建的。

 

道教发端迷人的神仙传说仍然迷漫于这片土地上。诸如“未登霍童空寻仙”的说法,还是能印证当年霍童山在全国的道教地位。

 

现在,我们顺着历史痕迹的指引,回到千年之前,去寻找那段辉煌的道教风云。

 

褚伯玉·驾鹤登天
鹤林宫因他而生

 

鹤林宫建于何时,因谁而建,这是个久远得有些难以考证的论题。不过,一个名叫褚伯玉的道人成为此事件中不可忽略的人物。

 

 

据市方志委副主任缪品枚考证,褚伯玉的生卒年按《中国道教大辞典》记载,生年不详,逝年为536年(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张撝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则界定为394年生,479年逝),南朝萧梁时盐官(今浙江海宁县)人,字元璩。

 

史籍上的有关记录印证了这位南朝梁时期来到霍童山修真的道人与鹤林宫的关系。缪品枚告诉记者,据《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记载,褚伯玉曾云游访道,携带着《西岳公禁山符》、《制虎符》二卷书,隐居霍童山修炼。明万历《福宁州志》也载:“至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驾鹤登天,赐号鹤林。”《支提寺图志》记下了这样一句话:“后人即其地为宫”。

 

缪品枚认为,从这些记录中可见鹤林宫的兴建与褚伯玉是有关联的。因为他,霍童山也有幸享有了一千多年的尊崇。

 

不管怎么说,梁大通二年(528年),鹤林宫在霍童山下的河谷中央建成了。这座规模恢弘的建筑成为闽中最早的道观,而在之后数百年的时光里,它也是闽地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之一。

 

 

据有关文献描述,建成的鹤林宫主体由上下两殿组成。上殿供奉玉清天尊、上清天尊和道德天尊;下殿列三十六炉香火,另有丹房配殿和别院回廓。门旁的青石雕刻“霍童洞天”石碑。鹤林宫相传有108根石柱,雕镂精致、错落有序,气派恢宏。

 

而今人的考证,更加丰富了当年这座闽中第一观的原貌。鹤林宫坐南朝北,按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立有石柱108根(另据霍童村《钱氏族谱》载有石柱184根),规模极为宏伟。宫西为下院(行宫),东为霍门宫,背靠鹤头嘴,里许为十里桃花林,又称桃花峡,北面是仙湖及莲花墩。宫后山上竹木蓊郁,四周环境极其优美……

 

此后,往来的修真之士络绎不绝。如赵丙、许腊、白玉蟾、百岁公等。而有关道人在此修炼丹丸,羽化登仙之事更是层出不穷。可以想见,鹤林宫作为东南沿海的道教圣地,可谓仙真云集,雄绝一方。

 

 

地处东南一隅的霍童山凭什么如此倍受道家青睐?

 

除霍童山奇特的地貌之外,其实,道教的传入要远早于此。

 

缪品枚认为,道教何时传入霍童的时间虽难以考据,但在很早以前,就有方士活动的踪迹已是事实。三千年前的周朝时期,霍童山就有了道家方士活动的踪迹。相传有霍桐真人居霍童山修道,就取名霍桐山。此后,东汉时东阳人赵昞,来闽,从徐登习为越巫,疗病;汉末,著名道家左慈就到过霍童修道。魏晋南北朝是道教盛行时期,采药炼丹的道家方士纷纷南下。而正是褚伯玉这位将修真成仙之说推向极致的道人,使霍童山真正有了实物载体———鹤林宫,使之成为道教的朝圣之地。

 

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

“第一洞天”烙印霍童山

 

盛唐时期又一位道人的到来,为霍童山成为“第一洞天”的尊崇地位写下了重要的一笔。他叫司马承祯。

 

 

缪品枚称,把霍童山作为“洞天”起于何时,史料说法不一,但最迟在晋代时,这里已名闻海内了。霍童山一度被视为“仙巢”,各方游士云集而来,从此有了“未登霍童空寻仙”之说。

 

真正让霍童山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洞天”的人,是唐初时的司马承祯。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排列天下洞天时,将“十大洞天”之后的“三十六小洞天”第一的位置,署于霍童山名下。在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一书中载,“第一霍桐山,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据缪品枚考证,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张君房奉命校对编成的《大宋天宫宝藏》(第4565卷)记载确认“三十六洞天”中霍林洞天为第一洞天。此说在道教的《白玉经》、黄凤翔的《洞天外史·序》等道家经典中也均提到。

 

 

据司马承祯何许人?他字子微,道号道隐(647~735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道士,上清第十二代宗师。据学者考证,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好学却无心仕途,二十一岁服巾褐入道,在衡山追随著名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此后,司马承祯开始遍游道教名山。

 

霍童山成为司马承祯修真并深为向往之地。据《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载:……寻大霍(霍童山),采金瓶之实……”据此,司马承祯曾在霍童山修道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宋梁克家《三山志》中说:“武后时,司马炼师于此修炼,后驾鹤升天,道士王玄甫等以闻,遂赐额号鹤林。”

 

缪品枚告诉记者,司马承祯的活动年代相距鹤林宫兴建要晚200多年,司马承祯在霍童山炼丹的地点也不在鹤林宫,而是在香炉峰(升仙峰)左边的炼丹岩一带。不过,“鹤林洞天”却与司马承祯的上清派门人背景和驻山修炼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他注定成为令霍童山焕彩生色的重要人物。《天宫地府图》正是他“重定山川诸神”重要主张付诸实践的产物。

 

 

唐石碣·鹤林旧物

承载千年道教兴衰事

 

关于霍童山道教的兴废,似乎全都浓缩在了一块被称为“唐代石碣”的碑刻上。这块石碣被人们认为是证明鹤林宫存在最具说服力的实物,上书四个字:霍林洞天。

 

如今,这个能证明千余年前道教辉煌的石碣,被乡人用水泥镶嵌到了通往新建道观的一面碑墙上,只露大篆刻就的四个大字。

 

 

鹤林宫辉煌的命运似乎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刻注定要走向衰微。

 

唐贞元间,鹤林宫的钟楼倾斜了。如今镇上的一些老辈人还能口述那段惊变:有一天夜晚风雨雷电,村里人听到钟声,都以为钟楼倒了,可第二天一看,反而端正了,可谓有惊无险。可是,这之后随着支提寺的繁兴,鹤林宫真正走上了式微之路。“这里一度沦为支提寺的廨院(支提寺主管会计、接待等事务之处所)”。缪品枚称,但不久又复为道观。鹤林宫在唐咸通初年间还曾一度荒废。

 

但到底还是逃不过劫数。据林素龙《古霍童地貌与鹤林宫小考》一文称:“据霍童耆老说是明嘉靖十三年(1535)八月二十三日未时水涨,二十四日辰时水退。鹤林宫被洪水冲坼,又因后山鹤头岩崩塌,填入霍童溪,使河水改道为现在流向。

 

 

这场洪水过后,鹤林宫只留下残础和石柱。后人曾动议在村水尾重建鹤林宫,可白忙了一阵,未能成功。为此,万历年间谢肇淛在考察鹤林宫遗址后慨叹:“云驭霓裳去不回,蕊珠宫殿已苍苔。前朝甲子无人识,半夜精灵有鹤来。水碓春沙鸣断涧,丹垆宿火湿寒灰。残棋局冷桃花尽,不独人间事可哀。”

 

此后,那块残碑开始隐浮世间。“霍童洞天”石碣先被移矗于一古榕树下;1952年古榕树腐烂倾倒,石碣消失;1961年村民在原地重栽榕树时,在沙土中发现石碣残片;199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镶嵌在“鹤林宫”旁右侧的碑墙上。

 

虽经岁月风雨剥蚀,鹤林宫旧物业已烟灭,但岁月的精华仍留存了下来。如今,洞天文化也正在被重新唤醒。“虽然重修的建筑所承载的历史积淀会少了些,但总是留下了一点感观的实物。”蕉城区文化馆馆长黄光春说。

 

拾遗

福建道教源流


郑承东 摄

 

道教传入福建时间很早。东汉初年,除霍童山外,泰宁就有道家活动,如南昌尉梅福,弃妻子隐居城北长兴上青溪的“栖真岩”学道炼丹。

 

吴、晋时,道士介琰曾住建安方山(今闽县境内),从白羊公杜泌学“玄一无为”之道。著名道士左慈、葛玄、郑思远相继入闽云游或修道。西晋太康年间,泉州建有道教宫观白云庙,后改为元妙观。

 

福建道教在唐五代有很大发展。闽处士张标,“有道术能通冥府”(《福建通志·道士传》)。泉州人蔡如金弃官入道,修真炼法,其声闻于朝廷,敕赐“灵应先生”。

 

福建道教在宋代达到鼎盛。宋代较著名的道士为51人。

 

元、明时期,福建道教依然久盛不衰。至清代,福建道教开始衰微。

 

道教在福建的久盛不衰,对福建文化(特别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产生了一大批道家金石和书籍,繁衍了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民间故事等。

 

·End·

责任编辑:詹璐楠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