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遇见霍童 > 古镇文化 > 正文

中国水利隧道工程鼻祖在蕉城!他是……

2016-11-29 16:06:41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黄钲平

 

黄鞠(569-657),号玄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精通地理,水利专家。曾任隋朝谏议大夫,以敢言不避权贵而著称于当世。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再征高丽失败,天下大乱,黄鞠辞官入闽,后定居宁德霍童。为引水灌溉农田,黄鞠先后在霍童溪南北岸分别开凿“龙腰”渠及“度泉洞”(又称“蝙蝠洞”、“枇杷洞”),受益耕地面积达数千顷,造福一方,被后人誉为“中国隧道水利工程的先行者”。

 

 


鞠公夫妇像

 

 
斩 “龙腰”   大兴水利
 

 

 

1400年前,身为朝谏议大夫的黄鞠,目睹了炀帝的荒淫无道、奸佞当权,于是萌生了退隐田园的想法。一天,他终于带领家眷悄悄离开京城,一路向南寻来,到达霍童,见到霍地广袤,霍水如带,果然是理想中的桃源之地,于是决定在此开基立业。坊间另有一说,黄鞠姑丈朱福让霍地于黄鞠,自己迁至周宁咸村,另立基业。有诗云:“让洞天功留伟绩,辟桃源泽沛苍生”。

 

 

 
 
 

 

古代,业是开基立业的根本。黄鞠看上霍童是因为霍童溪南北两岸有着一片五六千亩的肥沃的三角洲。他更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要想推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就必须先修水利。霍童溪的南岸大石一带有一大片的土地,虽然霍童溪水近在咫尺,但是由于岩岸较高,水资源无法利用。隔着一座山梁,霍童溪的第三大支流大石溪从那里经过。要利用大石溪中的水,就要挖断一条名叫“龙腰”的山梁。当时有人散布挖断“龙腰”就是要“斩代代官贵” ,黄鞠掷地有声:“只要能发万家香烟,不问代代官贵。”坚决把工程付出实施。相传由于工程之艰巨,黄鞠率乡众干了八九年时间,“龙腰”才被拦腰截断,凿出了一条一米宽、好几米深的水渠来。再从上游大石坑修上1公里的引水渠,水就引过了山梁。据霍童《鲁国颜氏族谱》记载:清朝乾嘉之际,龙腰水渠被邻村黄某等拦腰截断,水被引为石碓(古时磨房舂米、榨油工具)之用,霍童村民章奋南等人呈问县衙状告邻村棍徒黄某等人,“于氵贝旁,筑水碓,有碍田禾等因。”宁德知县“亲临该地踏勘”之后,于嘉庆元年五月初八日做出“水氵贝禁示”,判词曰:“黄某等不应将万姓田亩之水,以利一己水碓之私,利己病人,殊属不法。除押定拆毁水碓,填塞水氵贝,仍复旧址。”又言“诚恐再来无知乡渠,顾一己之私又蹈前辙,不忍不教而诛,合行给示勒碑申禁,以垂久远。且查该处自隋朝谏议大夫黄公开凿龙腰,疏通氵贝道,惠民兴利,功莫大焉。”当时,此碑就立在霍童中棋盘这个地方。                 

 

 

 

 
 凿“度泉洞” 溉千顷田
 

 

在完成童溪南岸的水利工程后,黄鞠又开始着手北岸的水利工程。

 


黄鞠水利

 

北岸地势虽然平,但在当时没有大型提水机械的情况下,只能靠自流灌溉,这就必须选择一个可以提高水位的处所。经过勘察,黄鞠选中了“堵坪湖”,其距离松岸洋约15华里。15华里的明渠工程原本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有三四处的山岩挡路,非开凿隧道不可。记者在这个被称之为渡头村的地方,就见到三四处的隧道出口,有人怀疑,那是年代久远塌方造成的。据说,那时没有炸药,就连钢铁用具都非常落后,开凿隧道的办法就是将柴火放在石头上烧,等待烧到一定温度时,突然灭火,用冷水浇石,使岩石在急剧的热胀冷缩中爆裂,再用简单的工具一点一点的撬,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时日,硬是将岩角的隧道打通。现存的隧道有七八十米长,宽约1米,最高的一个隧洞约2.5米。据说以前有几百米长。现在这个隧道已经没有用了,但是与其衔接的上千米的明渠还发挥着作用,今在隧洞旁建起一水泵站,可以直接将水从溪中抽上,依靠明渠灌溉松岸洋的数个村庄,3000多亩的田地。对于“度泉洞”这一隧道,蕉城区博物馆负责人在查阅了众多史料时发现,在福建水利史上是首次发现,在中国水利史也是不可多见的。

 


黄鞠兴修的水利至今仍恩泽乡里(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泉洞”这个水利工程,宋淳熙2年(1195年)宁德县令储忄享叙在《晓谕》一文中记载:“仙湖,又名堵坪湖,在十二都松岸洋。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创凿,长里许,广百有余丈。引大溪水溉田千余顷。湖源远流长,岁旱不竭,附近之田,尽成沃壤。”

 

 

 
“沉铁牛” 建防洪体系
 

 

鞠在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后,又下大力气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防水防洪,保住成果;二是美化环境,把成果推向完美。

 

 

 

蝙蝠洞水利遗址

 

他在头一带,溪流的冲刷面“沉铁牛”、“打铁钎”、垒土墩、建立建防洪体系。清朝乾隆46年版本宁德县志记载:“霍童溪,在十二都。……每春夏之交,溪水泛滥,淹没民居,鞠患之,铸铁牛三镇于中流。”黄氏族谱也有鞠公“造铁牛以镇水患,凿龙腰以灌田园”的记载。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黄鞠回想自己为官数载,“伴君如伴虎”,往事不堪回首,就铁了心,破坏地脉,不让后代步入仕途,免吃苦头。为此,他在霍童边营造36墩72圹,镇住龙穴,破坏风水,杜绝仕途,好让后代子孙过男耕女织的日子。至1976年,霍童公社在平整土地时,36墩多被整成平地,墩内圹内之物,也揭示于人前。据当年知情的群众说,36墩内皆有两圹,计72圹。但各圹内并无棺木,也无骸骨。有的架设铁条、木炭;还有泥人、泥龟、烛台、铁钉、铜钱等物。36墩72圹因此也给人留下了难解之谜:在封建科举时期,霍童黄氏后裔真的只出过一县丞,再也没有出过任何高官了。这真的和36墩72圹破坏风水有关吗?幸好,现在尚有两墩尚未被平整,其中在霍童二小东侧“园中荔枝墩”状如船形中部高出地面约2米,南北长143米,东西宽12到23米不等。墩上8株荔枝树,枝繁叶茂,年年结果。这两处幸存的墩,可待人们破解这千年之谜。

黄鞠故里

 

他还在岸洋留蓄起大片松林(也意在防洪),名曰“九里松”。志书上说“冬日积雪盈枝,经春不化”,故又叫“雪花林”。在松岸洋,围绕着堤岸种起密匝匝的桃树,叫“十里桃花”,或叫“桃花洲”。屡见历代骚人墨客歌咏“流水桃花尘外境”。松岸洋现在依旧是霍童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 

 


黄鞠祠

 

童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促使了当地农业的全面发展。黄鞠把带来的中原农业先进技术进行了大力的推广。相传黄鞠最善于套种,引进优良品种,油菜、麦、豆作为旱地作物,进行间作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效益。水利的开发使霍童溪两岸成了万亩良田。再凭借着霍童溪这一内河,成了周边十里的经济中心。溪船下航八都、三都出海,上溯莒洲,运出农副产品,运进食盐、海产品、日常用品,往边远的周宁、屏南乃至松溪、政和等地扩散。相传那个时节,霍童商贾云集,商店林立,繁华于一隅。

 


黄鞠墓碑

 

后来,为铭记鞠的丰功伟绩,霍童万全、华阳、忠义、宏街四境各姓,为他塑像祭祀,尊其为当地“土主”。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开始,四境各姓先后参加灯节活动(俗称“二月二”灯节),争奇斗艳,各显技能。附近村民,外县人士,也都前来观赏。当初是每境迎灯一个晚上,谓之“小迎”,后来规定每隔五年各境重复迎灯一个晚上,共八个晚上,谓之“大迎”。四境各姓都打着“某堡”(如:黄堡、章堡等)灯牌为前导,抬着本姓奉祀的神像为镇后,这大概体现了“人神同乐”吧。因鞠公是灯节的创始人,所以灯节踩街期间,他以东道主身份排在最后,表示为各姓送行。 

                       

 (本文参考文献 宁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德市志》1995年,宁德市霍童文史资料征集办《霍童文史(三)》,2005年 )

 

·End·

 

责任编辑:雷美玲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