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茶乡新韵 > 漫说茶史 > 正文

蕉城鞠多岭古道今犹在,茶香千年入梦来……

2017-02-08 16:33:52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刘永存/文

 

宁德西乡鞠多岭古道,位于蕉城区洋中镇境内,是一条纵贯福建南北的“茶马古道”,从洋中北洋起点,至绿茶原产地茶区十里路程,一条陡峭而杆直的鞠多古道,直插天山云顶。

 

古道东接蕉城,南接福州,西接古建州(今南平),在肩挑脚运的年代,是南来北往茶人商贾进福州、宁德交易的必经要道。

 

 

 

历经千年时光磨蚀,陡直且宽阔古驿道,留给我们的是一副沧桑但仍旧红润的面孔。古驿道沿途至今还残存多处遗迹,印证着宁德西乡小镇悠久的茶业发展之路。据现年九十八岁天山刘长老回忆,在解放前,洋中通往天山茶区的千米古道上,散布有两百平米的客栈一座(遗迹今存),茶庄两间(遗迹今存),歇脚亭两处(一处完好、一处毁于2001年的森林火灾),桥亭一间,书院一座。

 

 

 

据《古代闽东茶叶史略》记载,清朝时期,闽东系福建省出口和内销茶叶的主要产区,宁德县内西乡天山山麓的洋中镇乃天山绿茶的中心集散地。据宁德旧志记载,“于今西乡(即现蕉城洋中镇天山),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高冈之上多培修竹,计茶所收,有春夏二季,年获息不让桑麻。”可见,数百年前,茶叶就成为天山茶区百姓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

 

 

 

天山茶区以西乡章后天山冈下的中天山村、外天山的铁坪坑和无坪(村已毁)、里天山的际头梨坪村为中心,东接章后,西连际头,南达留田,北至芹屿,方圆约10千米,近百个村落。宁德西乡天山茶区的章后村,海拔800多米,天山冈里、中、外天山村,海拔1000多米,四季云雾缭绕,土层肥厚,是最适合栽植高品质茶叶的地带。

 

 

据《宁德县志》记载,天山绿茶在宋代,以生产团茶、饼茶为主,也有生产乳茶和龙团茶,到了元、明代生产“茶饼”,供作礼品和祭祀品,到了公元1781年前后,成为贡品。清光绪24年(1898年)5月8日成立“福海关”,从此三都澳成为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带给了天山绿茶发展契机。清末,就有天津的“京帮”、山东的“全祥”及福州茶行客商,来天山原产地一带采购茶叶运销国内外。

 

 

 

章后村现在七十多岁的老人介绍

 

茶叶在天山茶区的世代农人手中,一直是主要的经济作物。清朝时,章后村刘细弟,借助章后籍举人刘开封的人脉关系,在城关的商界,虚享宁德第一茶商声誉。据家谱载,现在的章后村大厅,也是重建于茶叶大发展时期。村里人凭借当时茶叶所赚得的钱,大建特建大厅。大厅在当时建得尤其大气。村里老人至今还自豪地说:“在当时,超越了石壁岭(指西乡一带)往上的村落大厅。村庄在当时最兴盛时期,有130多户人家,拥有旱地面积几千亩,在种植主要粮食作物外,垄地的边岩以及半腰,都或稀或疏的栽植茶树。

 

 

 

 

1939年因抗战,海上交通中断,茶农积极性严重受到了挫伤,并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荒废,直到1979年恢复茶业生产后,又一度唤起的茶农的激情。据刘老人介绍,百米大厅,成为集体茶叶加工厂,并拥有双人揉捻茶机九台,打茶青灶台五座,杀青及其它简易机器多部,工人和机械日夜不停,村里是劳力的人员,个个都是茶叶加工能手。

 

 

天山绿茶花色品种丰富多彩,除少数花色品种失传外,大多数传统花色品种都恢复和保留下来。如天山雀舌、凤眉、明前、清明等,并创制了多个新的品种,如清水绿、天山御春芽、天山毛峰、天山银毫、四季春、毛尖等。它们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是:锋苗挺秀、香高、味浓、色翠、耐泡。

 

“天山绿茶”系列产品曾80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名茶金奖,天山银毫茉莉花茶在全国内销花茶评比会上名列第一,1982和1986年二次被评为全国名茶,商业部授于全国名茶荣誉证书。

 

 ·End·

责任编辑:詹璐楠

值班主任:汤少贵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