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微联盟 > 幸福福鼎 > 正文

远去的淘海人

2014-08-14 10:58:28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抬网捕鱼 陈兴华摄)

40年前,前岐的海,不只躺在前岐大堤里。东到柯湾,西到彩岙,北到福东桥,都是讨海人的工作区。

(耕海 林昌峰摄)

  那时的前岐讨海人以海为生,从当地的一些地名,可以闻到当年的“海味”。很典型的就是位于薛桥村的蚶疗埔,以前当地盛产泥蚶,故名。再如,过海石,当年位于照澜溪入海口有一块大石头,大石头过来是溪,过去是海,故称“过海石”。

(采海蛏 郭建生摄)

  40年后,沿着1974年围海造田的踪迹,我们车行至薛桥村,去探访现在的讨海人。

(薛桥人家 林昌峰摄)

  薛桥村是一个滨海小渔村,这里的人们世代从事水产养殖的营生,现有滩涂养殖1200多亩。这一带的船民靠养殖海蛎子为生,我发现,他们的楼房虽紧挨着马路,却都门窗紧闭;而搭建在海岸面向大海的棚屋,里面却忙碌喧闹。

(兄弟话收获 周兆祥摄)

  李忠瑞,56岁,讨海时长40年,刚出海归来,正从棚屋内抱出着一捆“挂蛎”,身后还高高堆着一些刚取下运回的海蛎。剥牡蛎肉是渔民家里的女人们经年不息的活计,她们团坐在一起,听她们说一斤新鲜海蛎收购价是30元。剥下的牡蛎肉一部分拿到街上去卖,一部分会有人开着车来买。坐在成堆海蛎壳旁劳作的渔家女人旁,不远处有渔民在织网、挂蛎、修船,海水退潮,一串串挂蛎慢慢地露出水面……

(海蛎养殖 林昌峰摄)

  讨海人的作息依潮水而定,李忠瑞说:“讨海人是‘半自由’职业工作者。”40年来,每天的出海作业他都要“算水”(计算潮汐时间),每天的时间听海的。40年来累积的工作经验让李忠瑞的“算水”技能和墙上的日历一样准确。可是他觉得做渔民最辛苦,他不愿意子随父业,不愿意将这种技能传给孩子,他将是他们家最后的一个渔民。

(海蛎人家 林昌峰摄)

  村子里,和他有着一样想法的讨海人不少,有人想着下一代外出打工,有人想孩子做点小生意。近年随着生活的改善,这个村子里大部分渔民都建起了自己的砖房,生活境遇明显有了改善。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也有了渔民的社区卫生所,出售日用品的小商店,一些供外地食客吃饭的海鲜楼也应运而生……

(海蛎人家 林昌峰摄)

  就是这样的生活,让不少渔民跟着动了心思。而且随着薛家山隧道的贯通,不少渔民还筹划着将自家的房子装成店面,开间杂货铺或者小酒馆,告别渔民生活。按照规划,今后薛家山隧道将成为连接前岐镇和福鼎市区最快捷的通道。这样古朴的讨海生活还能持续多久,村里人也不知道。

(夫妻同舟 郭建生摄)

  可有些渔民不那么想:“我又不识字,讨海也是祖辈留下来的,我就喜欢讨海。”还有一些渔民说,他们要坚持到没海可以讨时,再做其他打算。

(淘海 谢闽江摄)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