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遇见霍童 > 古镇文化1 > 红色文化 > 正文

潘玉珂:深谷幽兰 艺坛潜声

2015-10-12 10:10:09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闽东西山白鹤岭下一幢普通楼房的两扇铁门经常紧闭着,年轻人上班、上学的时候,95岁的潘玉珂就独自一人静静地度着余生。但近两年来,却不时地有人、有镜头悄悄入侵,于是,就像打开一册尘封的画卷,一个被淹没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人生、情感也被很小心地打开了。 
       出生于1908年的潘玉珂,原名潘美政。出生之时,由于父母重男轻女而被丢弃在尿槽里,一天两夜后又奇迹般地被姑婆救回并落下“尿槽妹”的称号。作为潘家的独生女,潘玉珂自小显示出强烈的个性:拒缠足,抗穿耳,不刺绣,且好女扮男装,做男孩子做的事。她10岁进私塾,11岁学绘画,13岁站店铺,左右开弓双手打算盘,16岁时,又水泼媒人,拒不婚嫁,最后以死相威胁,终于在1924年,走出闽东,进入省城福州乌石山女子师范学校念书,从此改名“潘玉珂”,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乌石山女子师范学校,潘玉珂除了学习通常的课程外,还选修了美术课,并结识了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的同乡郑长璋和蔡威,在全校女生中倡剪短发。1928年春天,她报考了中国最早的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专,并顺利通过校长刘海粟的面试,被录取在西洋画系。
  不久,她与蔡威等革命青年在上海重逢。因身份暴露,蔡威在党组织安排下转入苏区,临走前潘玉珂倾囊相助,却不料一别竟成永诀,直到半个世纪后,有关他牺牲的消息才传入潘玉珂耳中。

       怀着对西洋画浓厚的兴趣和对艺术的强烈追求,在上海美专学习的潘玉珂还开始学习法语,准备赴法留学。但是,就在她专程回闽东筹备赴法留学一事的时候,一场空前的匪劫使老家成了火海,也使她的留学梦幻化成了泡影。从西洋画系毕业后,她转至中国画系,在著名画师潘天寿的指导下,从难入手,学画兰花。期间,她的作品常参与展览并得到好评。
       1932年秋,潘玉珂从国画系毕业,被聘为上海美专中国画系研究所研究员,继续在中国画艺术道路上探索。1936年8月,通过学友引荐,她又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学习山水画。
       抗日战争爆发后,潘玉珂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在广西桂林汉民中学、重庆警察局等处任职。工作之余,她还参与抗日救灾书画义卖,举办个人书画作品展,并由此结识了宋庆龄、李济深、李宗仁等一批社会名流,李济深、张治中等人还高价买过她的作品。当时在沙坪坝卖文为生的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专门为她作了一幅画,画面是一个快马扬鞭的英俊女子,可惜的是,这幅画后来被弄丢了。
       1947年,恰逢父母双寿,潘玉珂回家主办庆寿,临行时,她启蒙请重庆艺术界朋友,为父母亲双寿之庆题词作画。当时,关山月、任中敏、游寿、庞熏琴、程漫漫、张菊农、丁丁、王克权等曾都为她留过笔墨。她决定,为父母办完仪式后,就和大家一道前往北京,继续自己的艺术之路。
  可是,命运又在这节骨眼上与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潘玉珂怎么也没有想到,她自己此次回家后就再也无法走出山关了,而那些给她题词作画的朋友,除了1982年在扬州师范学院与王志渊夫妇见上最后一面外,其他人竟都成了生死诀别。正是这年,父亲和弟弟相继病故,潘玉珂不得不挑起了家庭重担。她的艺术之舟,就这样搁浅在人生的边缘。     
  转眼到了农村土改时期,因为“父债子还”,成年后很少在家的潘玉珂被划为“地主分子”并被实行劳动管制6年,她的人格和身心不得不开始经受一次又一次的磨难。
  但是,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潘玉珂也没有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每当夜深人静时,她就偷偷起床用草木灰或木炭在地板上画些素描,在缺少笔墨纸砚的情况下,她甚至用侄女的头发制成“毛笔”,用碗或盆子盛着清水,蘸着,在地板上或门板上作画......

       1956年9月,管制解除后,潘玉珂的“一技之长”得到了使用,她先后当过会计,脱胎漆器厂和雨伞厂画工,主办过街头的黑板报和宣传栏。那时,在宁德的大街小巷里,人们常常可看到有一个身穿灰黑色旧中山装、头剪男式短发的花甲女人,手抓破布蘸着墨水,一天到晚不停地在墙壁上泼墨纵横。 
       为了争取早日脱掉“地主分子”的帽子,潘玉珂自1951年以来,就不断地作着努力,写下了多份万言“申请书”。1975年9月28日,有关部门终于做出决定,为她摘除了“地主分子”的帽子。虽然这个时间比1976年全国性“摘帽”运动只早了几个月,但是,历史毕竟提前把自由还给了潘玉珂。而这一年,她也已经67岁了。
  198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蔡威牺牲五十周年报告会在宁德县人民会场隆重举行,79岁的潘玉珂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这年年底,宁德市政协破格吸收她为终身政协委员。
  历尽磨难之后,潘玉珂重新拿起画笔。1991年,她以83岁的高龄加入福建省老年书画艺术协会。1993年新春伊始,潘玉珂在宁德市文化馆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展出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个人书画作品近百幅。垂垂老矣的游寿为其题词“艺坛潜声”,以表祝贺。
  从1992年开始,潘玉珂开始断断续续地写起了回忆录。但这是一种只有开头没有结束的反反复复的记述。记忆的弦从出生、上私塾、进女师、到上海美专,最后在倾囊资助无名英雄蔡威参加革命后就嘎然而止。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空谷绝音便任凭品评,由人解读。  
  随着年事的不断增高,现在的潘玉珂对外界需求越来越少,神情上也越来越显冷漠。她在给侄子女的信件中说,她越来越觉得往事像蚕,自己则像桑叶,而寂寞,则如福楼拜所说的那样,像无声的蜘蛛,在心的角落里重重结网。   
  但外面的世界却没有忘记这位老人。除了新闻界、文艺界不断的采访、探望外,更有热心人士在积极筹备出版《潘玉珂画传》,以把这位老人不幸而又传奇的一生完整地展示出来。热心人士之一的赖女士告诉记者:“这件事关系到人类的良心和社会的责任,我们不得不做,只有把这个故事源源本本地说出来,才能告慰前人,启发后者。”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