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遇见霍童 > 古镇文化1 > 红色文化 > 正文

梅坑老区革命历史展陈馆展板内容

2015-10-12 10:05:30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前言
“梅坑”是梅溪村和坑头村的合称。梅坑地区地处霍童镇西南方,海拔800多米,崇山峻岭、地势险要。长期以来,这里的群众深受压迫和剥削。从1931年开始,梅坑人民就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凭借良好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梅坑地区成为闽东苏区和闽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漫长曲折的艰辛历程中,梅坑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一、梅坑地区成为宁德革命的中心
1、颜阿兰回霍童开展革命活动
1931年3月,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共产党员颜阿兰回霍童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他创办平民学校,发展党团员,建立党组织,开展抗租反霸斗争,霍童及周边山区﹙包括梅坑地区﹚革命斗争迅速开展起来。

2、叶飞到霍童
1933年2月,福州中心市委派叶飞到霍童巡视工作。叶飞住在颜阿兰家里,与颜阿兰深入半岭、坑头、梅溪等山村宣传革命道理,培养革命积极分子,建立地下交通站网络,组织游击队和工农自卫队。

3、霍童暴动
随着叶飞的到来,霍童地区的革命斗争又前进了一步。1933年5月,霍童农民的抗捐声势越来越大。叶飞、颜阿兰抓住机遇,于5月28日﹙端午节﹚发动霍童暴动,一举拿下反动武装霍童民团团部,缴获26支枪和一些弹药。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4、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三支队成立
霍童暴动胜利后,宁德县游击队又乘胜袭击了洋中坑仔里民团和赤溪黄田村地主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游击队共缴获长枪65支、短枪5支,队伍迅速扩大。1933年6月下旬,宁德县游击队和部分工农自卫队在霍童半岭村合编为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三支队,颜阿兰任支队长,黄尚灼任政委,共一百多人枪。

5、革命重心转向梅坑地区
1933年7月,闽东北工农游击第三支队攻打霍童失利,颜阿兰又被捕牺牲,霍童革命活动趋于低潮。9月,闽东党组织先后派郭秋山、范铁民等到霍童梅坑地区领导革命斗争,霍童革命活动重心转向山区。

6、建立贫农团
在郭秋山、范铁民的领导下,梅坑地区的贫农团纷纷建立起来,有近千人参加。梅溪村由汤永仲负责,坑头村由谢允合负责。贫农团的盟约是:“生为革命,死为革命,叛变革命,死在刀枪之下。”

7、开展“五抗”斗争
贫农团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粮等“五抗”斗争。梅坑人民斗争情绪极为高涨,他们提出了“生不投降,死不自新”的口号,自发组织了山岭岗哨,分班把守路口,严禁粮食外流,并把抗租得来的300多担粮食送给游击队。

8、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坑头成立
1934年3月,梅坑乡苏维埃政府在坑头村成立,主席汤永仲。7月﹙一说10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也在坑头成立,池陈旺任主席,内设军事委员、财政委员、交通委员、肃反委员、粮食委员、文化委员、妇女委员等。下辖云淡、院前、宣洋、洋角、下白岩、卜龟岭等6个区苏维埃政府。9月,中共宁德县委在坑头村正式恢复,书记范铁民。从此,梅坑地区就成为闽东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宁德革命的中心。

9、闽东独立师成立
1934年9月底,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支提山华藏寺成立。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彪。下辖3个团、2个独立营、1个特务连,共1600余人。闽东独立师的成立揭开了闽东革命新的一页,保证了闽东红旗不倒。﹙配图:支提山华藏寺旧相片、碑﹚

二、同舟共济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1、国民党大举进攻苏区
闽东苏区的发展壮大,引起国民党福建当局的极大恐慌。1934年冬,国民党纠集10万兵力进攻闽东苏区。宁德县各级苏维埃政权遭受破坏,坑头村苏维埃政府机关房子被烧毁,梅坑地区有10多个村庄房屋被毁殆尽,全县被杀的干部、群众达600多人。

2、闽东独立师转战到梅坑一带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狂进攻,闽东独立师进行了英勇抗击。但由于敌强我弱,经过数次战役,红军遭到了重大损失。1935年3月初,独立师200多人,转战到宁德梅坑、桃花溪一带。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3、建设梅坑游击根据地
为了更好地开展游击战争,中共闽东特委决定把宁德梅坑地区建设成为红军可靠的游击根据地。建设根据地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当地群众积极提供军粮,有的甚至亲自把谷子加工成大米后送到红军队伍里。他们还在深山密林里搭起83座“秘密寮”供红军居住。红军在坑头白岩等村设立了后方医院和仓库、兵工厂、军服厂等。

4、组建新县委  壮大党组织。
1935年12月,叶飞率领独立师一部转战到梅溪、坑头、后洋等村,召集在这一带坚持斗争的池陈旺等人开会,调整充实了党组织和游击队,任命池陈旺为中共宁德县委书记,谢林水为宁德县游击队队长。并决定在梅坑、桃花溪地区大力开展建党工作。到1936年初,先后建立了4个中心支部、35个村支部,发展党员220多名。

5、击溃大刀会。
1936年1月,叶飞、陈挺率闽东独立师一部驻扎在梅坑坂头村。库山大刀会纠集邻村大刀会200多人来袭。红军游击队和群众密切配合,采用巧妙战术击溃了大刀会,并乘势追击,缴了11坛刀会的大刀和法衣,其他村的大刀会也纷纷自动投降。梅坑游击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6、百丈岩九壮士
1936年10月,阮英平率领闽东独立师第三纵队120多人转战到虎贝东源村,被国民党保安团三个连包围。在危急关头,第二支队长阮吴润率20多人抢占百丈岩制高点,与岩顶敌人展开殊死恶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剩下阮吴润等九名战士不愿落入敌手,毅然跳崖牺牲。

7、亲母岭大捷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但福建国民党当局依然执行蒋介石“北和南剿”政策,对闽东红军游击队紧追不舍。为了教训国民党顽固派,1937年8月18日,叶飞在九都和洋中交界的亲母岭设伏,全歼前来追击的敌加强连,共毙俘敌110多人。

8、三年游击战争取得胜利
亲母岭战役迫使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共闽东特委提出的“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谈判要求。经过多轮谈判,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不得不答应闽东特委提出的条件,双方于1937年12月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由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率领北上抗日。

9、梅坑人民为游击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由于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自然条件,三年游击战争期间,梅坑地区成了中共闽东特委和红军游击队的重要依托地。梅坑人民为红军游击队供应粮食日用品,站岗放哨,照顾伤病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刺刀,他们宁死不屈。三年期间被杀害的群众就有101人,被毁的村庄就有51个,被烧被毁的房屋及被抢的耕牛、猪羊、棉被、粮食等不计其数。
 
三、反击顽固派“清剿”
1、顽固派对梅坑地区进行“清剿”
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后,国民党顽固派对梅坑游击区进行“清剿”,意欲消灭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1938年4月,国民党兵包围了梅坑上白岩,烧毁红军后方医院,捕去3人,打死3人,活活烧死3人。年底,中共宁德中心县委书记兼宁德县委书记张云腾在牛埕洋被捕牺牲。

2、恢复党组织
1939年2月,丁进朝接任中共宁德中心县委书记,兼任宁德县委书记。9月,丁进朝改任中共闽东特委委员,吴南启接任宁德县委书记。这期间,中共闽东特委和宁德县委以梅坑、桃花溪根据地为依托,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与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全县党员达300多人。

3、重建武装
1939年9月,中共闽东特委在周墩(周宁)横坑召开会议,福建省委特派员左丰美来传达省党代会精神。由于受到国民党保安队袭击,特委会议转到梅坑白岩头村召开。会议决定:壮大党组织,恢复武装力量,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清剿”。会后不久即成立了闽东主力游击队,雷成太任队长。1940年4月,中共宁德县委也重新组建了宁德县游击队,黄垂明任队长。

4、避敌锋芒
1941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对霍童梅坑等“要冲地”实行驻兵“清剿”。3月,雷成太叛变,充当敌便衣队队长,带领顽军四处“清剿”游击队,给闽东革命力量造成严重损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闽东特委决定避敌锋芒,暂时撤离闽东,向闽北建(阳)、松(溪)、政(和)一带转移。

5、闽东游击纵队成立
1941年夏,丁进朝、吴南启、黄尚灼和叶忠等20多人,从闽北回到宁德。闽东特委工作由丁进朝负责。1942年春,丁进朝、吴安秀等在华镜铁牛栏村组建了闽东游击纵队,下设七、八、九3个支队,共一百多人枪。吴安委任纵队长兼第七支队队长,叶忠任第八支队队长,黄尚灼任第九支队队长。吴南启负责吴安委支队的政治宣传工作。

6、顽固派部署新的围剿
1942年7月,国民党一O七师一个营进驻霍童“清剿” 闽东游击纵队。由于有群众的掩护,游击队潜匿无踪,敌人一无所获。11月,国民党在霍童成立“宁屏周边区剿匪指挥部”,纠集1200余兵力,对游击队进行“剿抚”兼施。一方面以“合作抗日”为幌子,进行诱骗招抚;一方面对闽东游击纵队进行残酷围剿。

7、闽东游击纵队落入敌人的圈套
1942年12月9日,吴安秀在国民党顽固派的残酷围剿、协迫、诱骗和地方头面人物担保承诺“合作抗日”后“负安全之责”的情况下,率第七支队36人到咸村坑口与国民党“合作”。12月下旬,丁进朝、叶忠带领的第八支队在龟山院前被国民党保安队包围,叶忠牺牲,丁进朝和20多名游击队员被捕。1943年1月4日,黄尚灼奉闽东特委负责人丁进朝之命,率第九支队33人从龟山留洋前往霍童“合作”。至此,闽东游击纵队三个支队全部落入敌人之手。

8、霍童惨案
1943年1月6日,黄尚灼所率第九支队到达霍童章厝祠堂时,即被早有预谋的国民党一O七师缴械捆绑。与时同时,一O七师也将吴安秀部缴械。当天下午,丁进朝、黄尚灼等干部战士72人被押到霍童“瓮窑”杀害。7、8日,一O七师又将吴安秀及陆续抓捕到的游击队员等12人枪杀。这场大屠杀就是震惊省内外的“霍童惨案”,中共闽东特委领导和闽东游击纵队几乎全部被杀,只有吴南启领着少数几个人事先逃离了虎口。

9、不屈不挠,坚持斗争
“霍童惨案”发生后,宁德县委书记吴南启率领少数幸存的游击队员继续坚持斗争。不久,吴南启和林彭保又组织起一支二、三十人的游击队。游击队在横坝头村与霍童联保兵交火时,因寡不敌众,林彭保被捕,牺牲于霍童。1944年3月27日,吴南启在洋中邑堡村被国民党保安队袭击,不幸落入敌手牺牲。1944年夏,在闽北的陈邦兴带领少数武装人员到梅坑等地活动,地下工作随之逐渐恢复。

四、梅坑人民迎来解放
1、梅坑地区的革命活动逐渐恢复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福建省委派黄垂明于10月间带一支由17人组成的武工队回到宁德,给梅坑人民极大的鼓舞。不久,在梅坑、桃花溪、华境等地相继恢复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农会、青年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革命重新出现了活跃的势头。

2、闽东游击大队成立
1947年6月,闽东游击大队在那罗寺成立,全队共160余人,队长余三江、政委江作宇、政治部主任陈邦兴。此后,游击队就在梅坑、桃花溪等地活动。

3、阮英平回闽东
1947年7月,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阮英平回闽东工作。他一回来就到梅坑、桃花溪等地慰问群众,带来了党对苏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之后他以桃花溪、梅坑地区为立足点,恢复基层党组织,创办合作社,发展生产,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

4、中共闽东地委成立
1947年9月,中共闽东地委在洋中九斗丘村成立,阮英平兼任书记,江作宇、阮伯淇任副书记,陈邦兴、黄垂明、李继藩、陈富元任委员。同时,恢复了宁德县委,林吉安任书记。中共闽东地委和宁德县委的成立,标志着“霍童惨案”之后,遭受严重破坏的闽东和宁德革命斗争又逐渐走上了正轨。

5、前乾楼突围
1947年9~10月,阮英平率领游击队袭击了七都、虎贝、洋中、赤溪等乡公所,镇压了一批反动头子。12月14日,阮英平等在上洋村前乾楼开会,被叛徒告密,保五团包围了前乾楼,地委委员陈富元等4人牺牲,2人被捕,阮英平等3人突围。

6、贝龙楼歼敌
1948年1月,闽东游击大队在贝龙楼驻扎。保五团一个大队来进犯。阮英平指挥游击队在山岔口设下埋伏,全歼来犯之敌。是夜,游击队又乘胜化装成保五团,到莒溪堡缴枪14支,并处决了伪保长及保民代表各一人。﹙配图:贝龙楼遗址﹚。

7、梅坑地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48年9月,由于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节节胜利,国民党保五团撤离了梅坑地区。1949年初,全国解放在即,梅坑的反动分子纷纷外逃。3月,陈邦兴率游击队来到梅坑地区,组织了梅坑自卫队,承担起临时行政组织的职责,维护社会治安,组织群众发展生产。从此,梅坑地区成为人民的天下。8月15日,宁德全境解放。

五、池陈旺—宁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池陈旺,又名文衡,霍童镇池头村人。1905年出生,1932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坑头村赤卫队队长、宁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宁德县委书记等职。1936年9月在八都英勇牺牲,时年31岁。

1932年5月,颜阿兰到梅坑宣传革命。在颜阿兰的启发教育下,池陈旺参加了村赤卫队。1933年6月,池陈旺由颜阿兰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池陈旺趁团兵回家祭祖之机,带领5名赤卫队员袭击了石堂民团,缴获20多支枪,池陈旺一人就背回7支。1934年7月﹙一说10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在坑头村宣告成立,池陈旺任主席。1934年冬,国民党疯狂进攻苏区,池陈旺在大敌当前毫不畏惧,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率领游击队及苏区群众进行反击。
1935年夏,在严峻的局势面前,一些人叛变投敌。当敌人指使叛徒前来诱降时,池陈旺斩钉截铁地说:“我生不投降,死不叛变!”毅然将叛徒处决。12月,叶飞率队到梅坑林后洋,召集坚持斗争的池陈旺等人开会,调整充实了宁德县委,池陈旺任县委书记。在池陈旺等人的领导下,遭受反动派严重摧残的苏区,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1936年2月,为了加强对宁德根据地肃反工作的领导,中共闽东特委对宁德县委进行了改组,陈鸿任县委书记,池陈旺改任一区区委书记。随着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宁德党组织和武装力量遭受重大损失,池陈旺深感痛心。8月底,池陈旺去寻找上级反映情况。当他和家人途经八都乘船时,被叛徒窥见行踪,一家四口在飞鸾碗窑被捕。八都民团把他们关押在八都妈祖庙联保处,后又押到霍童,关在霍童区公所。敌人对池陈旺进行利诱威胁,施以酷刑,都未能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情报。9月27日,池陈旺又从霍童被押回八都,绑赴八都溪坂榕树下杀害。临刑前,池陈旺从容不迫,毫无惧色,途经八都街酒店和包子铺时,还若无其事地与他人谈天、喝酒、吃包子,就义时高呼“共产党万岁”。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