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书香宁德 > 探秘 > 正文

“宁川五大禅林”——龟山寺探秘

2014-01-20 10:31:00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隋唐时期,随着道教、佛教在蕉城的深入传播,风光秀丽的霍童溪沿岸寺庙林立,香火旺盛,有寺院宫观不下二十座。号称“一龟二凤三支提四漈山五安仁”的“宁川五大禅林”(即赤溪龟山寺、周宁川中凤山寺、霍童支提山华藏寺、八都漈山寺、石后安仁寺)中就有四座分布在霍童溪沿岸的各个乡镇。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除了支提山华藏寺外,其余四座或惨淡经营,或一蹶不振。作为“宁川第一丛林”的龟山寺,衰败最为明显,而今仅存遗址,供游人怀念凭吊。残破的石柱石鼓,映衬着落日余晖,使人顿生一种历史的苍凉感。

龟山禅寺遗址

 

历史沿革

 

       龟山寺,坐落于宁德市蕉城区西北的赤溪镇龟山山麓。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洞古岩深,环境清幽,是佛教徒清修的理想境地。寺院始建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占地面积据实地测量大约有三百多亩,二十多万平方米,是闽东最大寺院之一福安甘棠种德寺的十倍。龟山寺地处万山之中,左拥狮子峰,右抱南屏峰,依山势排列,殿宇高低错落,结构严谨有序,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除了一般性的建筑,龟山寺还有御经阁、白云亭、六和塔、二师塔、东漈亭等古迹。精美的佛教建筑,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入山朝拜。在最兴盛的时候,龟山寺有良田千亩,僧侣数千,下院达十余处。据笔者研究,在闽东宗教史上,以龟山寺为主的龟山区域,佛、道、儒三教均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对蕉城区的经济、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太和年间(827-835)的一个暮春,在长溪县龟山的羊肠小道上,走来两个步履蹒跚的和尚,他们满面风尘,一个手捧铁钵,一个手持铜瓶,双目庄重地注视着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心中似乎略有所悟。当两位和尚从山民口中得知这里就是龟山时,喜不自禁,口中连连说道:“此吾居也!”因为师尊在送他们远行时,反复叮嘱“遇龟而至”四个字。而今,经过数年的艰苦跋涉,终于找到了这片净土,可以安心修行了。

 

龟山禅寺旁风景秀丽的南屏峰

 

       这两位和尚大有来头。他们一个法号智具,江苏扬州柳氏子。一个法号正源,安徽宣城蔡氏子。都是西安章教寺高僧百岩大师怀晖的高足。二僧得怀晖真传,造诣很深。从此,蔡、柳二师便在龟山南屏峰下结庐清修,过着“荷衣松食”、“火种刀耕”的艰苦生活。

       开成元年(836),两位从京师来的高僧在龟山修持的消息不胫而走,远播临近各县,吸引了众多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致仕在家的福州法曹参军杨郁与好友霍童处士黄瑜皆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平日又乐善好施。他们闻讯后,携手入龟山拜谒。经过交流,二人被蔡、柳二师的精湛学识所折服。次年,遵照二师请求,倾家资修建一座寺院,作为他们的弘法之所,并依照所在地取名“龟山寺”。

       大中十三年(859),宣宗李忱赐给龟山寺“翠岩禅寺”的匾额。天佑二年(905),哀帝李柷改名“大慈”。

 

为龟山禅寺雕刻的石匠墓墓碑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王王审知为了巩固政权,利用佛教作为统治工具,大力弘扬佛教。在他的倡导下,福建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流传的“闽中塔庙之胜甲于天下”、“山路逢人半是僧”的说法可见一斑。龟山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蔡、柳二师相继圆寂后不久,王审知贲资在龟山寺建偏殿五间,供奉二师法像。又在二师还真之所建塔二座(俗称“内塔”、“外塔”),敕赐柳师谥曰圆寂,蔡师谥曰空寂,以尽哀荣。

       北宋雍熙二年(985),太宗赵光义下诏,敕赐霍童华藏寺及龟山寺“雍熙禅寺”的称号。明成化十年(1474),龟山寺重建。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经过历朝历代的重视与修缮,龟山寺在面积上虽有缩小,但仍然拥有殿阁楼堂十余座,建筑辉煌,佛像庄严,保持着“宁川诸禅林之首”的规模。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代高僧妙莲辞去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的位置,前来龟山寺主持法席,提高了龟山寺的知名度,香火日益旺盛。

       建国前后,由于社会因素及人为破坏,龟山寺逐步走向衰败。随着最后一座大殿在六六年特大台风中被摧毁,龟山寺“寿终正寝”,走完了它一千一百七十四年的岁月。现遗址上仅存一座破烂不堪的偏殿,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孤零零地站立在莽莽山林之中,仿佛仍在向游人们诉说龟山寺的唐风宋韵。

 

1966年倒于台风的龟山禅寺后殿

 

“三大劫难”

 

       龟山寺历经千年,自然有其兴盛的历史。但与其他名山宫观一样也历尽沧桑,屡遭劫难,使大量的宗教历史文物损坏无存。从地方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龟山寺同支提山华藏寺一样,也曾经历过三次大劫难。

  会昌灭佛

  龟山寺在开成二年(837)建寺后不到五年,就遭遇中国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武宗灭佛”活动。唐武宗李炎继位后,深感佛教势力严重膨胀,大量公田都为寺院所有。僧众仗着朝廷的重视,横行无忌,为所欲为。因此,他采纳大臣建议,于会昌五年(845),颁布“废浮屠法”。下令拆毁寺院四万四千六百座,敕令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寺院大量田产归公。这对佛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初具规模的龟山寺也在劫难逃,寺院被毁,田产收没,寺僧作鸟兽散。蔡、柳二师也被迫潜居深山,匿其行踪。

  嘉靖倭变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闽东沿海各县屡屡遭受倭寇蹂躏,给百姓的生命财产构成了重大威胁。嘉靖四十年(1561)二月,倭寇千余人由日本长崎侵犯宁德县六都云淡门(今属八都),乡村被掳掠一空。十月,宁德县城沦陷,灾难损失可谓空前绝后。四十一年(1562)八月,浙江参将戚继光率义乌兵八千至福宁州(今霞浦),八月初七夜突袭漳湾横屿倭寇老巢,大获全胜,歼敌千余人,解救被俘男女八百余人,取得了著名的“横屿大捷”。四十二年(1563)春,倭寇千余卷土重来,从福鼎流江陷寿宁、政和,并屯踞宁德东洋,再度洗劫漳湾一带。当时戚继光正率部队在连江清剿马鼻残倭,旋即歼之。倭寇闻马鼻同伙被歼,遂移寇一千余人由漳湾退守赤溪龟山寺。在龟山寺,倭寇无恶不作,烧杀掳掠,佛门圣地顿时成为了人间地狱。将行之际,丧心病狂的倭寇使出了惯用的伎俩,一把火将龟山寺彻底烧毁,致使寺院元气大伤,唐宋风姿不复存在。

 

现存的龟山寺院客殿外观(硬山顶土木结构)

 

  建国前后毁灭性破坏

  明清时期,龟山寺僧侣一直经营有数千亩的良田,这些田分布在宁德、福安两县。多为达官贵人及富豪乡绅所捐赠。龟山附近居民都是龟山寺的佃户。由于后来一些不法之僧巧取豪夺,佃户往往因为交不起田租而陷入困境。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最后却连温饱也难以解决,年深月久就形成了矛盾。历史上农民多次与龟山僧侣对簿公堂,但由于封建时代官场黑暗,农民终以失败告终。由此龟山寺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就大打折扣了。国内革命时期,龟山寺还一度成为国共双方轮流的后勤“军需部”。在诸多原因的影响下,龟山寺犹如汹涌波涛中的一只孤舟,岌岌可危。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僧侣所剩无几,寺院失去了管理,昔日辉煌的建筑逐渐坍塌。一九六六年,随着“打倒一切牛鬼蛇神!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席卷神州,龟山寺核心建筑———大殿应声倒塌。再加后来“破四旧”的最后清扫,千年龟山寺销声匿迹,从此消失在宁川大地之上,实在让人感到痛心。

 

人文景观

 

  龟山寺在宁德建县属霍童乡水漈里十都管辖。因地处宁德、福安交界地域,所以两县的历代地方志均有收录。龟山危岩耸立,峰峦突兀。瀑布流泉,飞珠溅玉。有茂密的森林植被,各种动植物生存其间。更因为龟山寺的修建,加大了知名度。自唐代以来,游人不绝于道。与龟山结缘的历代名士有王审知、朱松、朱熹、程师孟、王宗传、杨复、龚郯、黄希武等十余人。他们在讲学朝拜之余,留下了许多笔墨以及瑰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雕刻有精美的图案的石块


  朱熹是否到过长溪、到过龟山,这在史学界颇有争议,多持否定怀疑态度。近年来随着一些有关朱熹文物在闽东的出土,朱熹流寓长溪的史实得到了定论。事实上,早在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元月,十四岁的朱熹就跟随父亲朱松由建阳专程到长溪瞻仰唐“开闽进士”薛令之的“灵谷草堂”。在返乡之际,朱松父子还在今福安的龟龄寺和龟山寺做了逗留。龟山寺的晨钟暮鼓,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朱松,也给年幼的朱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山之际,朱松应寺僧之请,为龟山寺山门题匾留念。两个月后,朱松因病在建阳病逝。
  五十六年后的庆元五年(1199),七十高龄的朱熹为躲避“伪学”之禁,应长溪学生林湜、杨楫的邀请,由古田杉洋来到宁德。此时朱熹想到幼年曾留下足迹的龟山寺,顿生重游之心,况且这里还有父亲的亲笔题额。他在宁德学生杨复、龚郯、陈骏、郑师孟的陪同下,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他喜爱这里的清幽环境,便作为暂时落脚之地。
  朱熹在龟山寺下榻的消息引来了长溪的林湜、杨楫、高松、孙调,福安的张泳、黄干。一些富有正义感的学子求知若渴,闻讯也接踵而至。朱熹在龟山精舍讲学时间长达月余。后因宁德地方官慑于朝廷法令,但又仰慕朱熹的威望,便派下属暗地劝说其出境。无奈之下,朱熹在林湜、杨楫的陪同下,乘船离开宁德,进入长溪县(霞浦境内)。
  朱熹在龟山讲学虽仅月余,但在闽东哲学史上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惜他讲学的内容没能流传下来,只有一首五言古风《白云亭》载入了乾隆《宁德县志》:
  亭挹小南屏,遥联御经阁。
  四时发清兴,还尔林泉乐。
  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为龟山人文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散落在遗址上的柱础


  清康熙年间(1662-1721)的一个春天,福宁府城(今霞浦松城)人金凯(号东溪)因平台有功,升授泉州守备。荣膺未几,奉福建陆路水师提督蓝理委派,代理出巡闽东北四府军务。旋归之日,夜宿龟山寺。金凯所部旌旗蔽日,战马嘶鸣。浩浩荡荡,寂静的山门外顿时沸腾起来。主持妙能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气势,赶忙率僧侣迎接,并予以热情款待。金将军文武兼备,感激之余,留下了两首直白简洁的七律《出使宿寺别僧妙能》:
  一
  旌旗拂处鸟声无,节驻山门日已晡。
  接我沙弥穿竹径,添香童子倚金炉。
  杜鹃啼处月初上,布谷鸣时雨正苏。
  别却妙能归去后,漫劳飞梦访师徒。
  二
  残丑无端又犯关,动劳文武过龟山。
  千峰崒嵂层层险,一路崎岖步步悭。
  仙犬避兵云里吠,山僧采药月边还。
  功成归去忙留墨,赢得游人带笑看。
  除了以上这两组诗,龟山寺还留下了七首蔡、柳二师所作禅诗,可谓弥足珍贵。蕉城地处海陬,两宋以前的文学作品非常稀少。除了龟山寺的七首外,仅有吟咏霍童山的两首,其内容与宗教信仰都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号称“治绩为东南最”的福州知府程师孟留下的“香焚檐匐岩云晓,花发莎罗海口春”诗句,也是我们闽东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宋代文学作品。
  南宋时期,龟山寺住持释慧空熟谙声律,所作禅诗收入《全宋诗》。他在龟山期间,留有《寄支提禅师》、《又送出闽》、《通海井》、《次韵韩伯修学士读楞严见寄》四首诗。这些富有哲理的诗句反映了宋代闽东佛教徒的修行生活及崇高的思想境界,为研究蕉城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此外,宋代宁德知县徐梦发、武举正奏名第一姚望之、理学家王宗传、龚郯,明代进士翰林院修撰黄希武、建州节度推官杨细林、庠生蔡世寓、进士刑部给事中林文迪也都留有诗篇,并载入地方志,流传千古。

 

蕉城在线(陈仕玲)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