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遇见霍童 > 古镇文化 > 正文

自从建了它,这个古镇便文风蔚然,人才辈出……

2016-10-11 15:12:44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黄振赠/口述 周云/整理 图/李庆如

 

霍童文昌阁

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街尾,即美丽的霍童溪畔桃洲园。它与武圣庙、功德坊、颐乐园、颜阿兰小学等建筑毗邻,一起组成了现在的洞天广场。它也是坂中至坂头埂沿溪公路的必经之地。

 

图:蕉城区摄影家协会

 

据《福宁府志》载:文昌阁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乾隆二十一年(1755)嘉靖二十二年(1817)均有进行维修。1986年省政府拨款修,1999年又修葺,近年又重修多次。它于19921225日被定为宁德市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坐东南向西北。从中轴线看依次为门楼、文昌阁、后殿,即前、中、后三座。


 

 

前座是朱门漆户门楼亭,亭外有广坪,坪外有照墙,左右设文武门。穿过两只石狮威武守卫的大门,文昌阁在草木、盆景的掩映中,呈现出一派静穆安详。


 

阁中庭院刻有“春槐秋桂”四字,园中遍植四时花草,幽静宜人。尤其是这牡丹,花中之王格外艳丽迷人。庭壁四周内壁上有一幅紧挨着一幅的彩绘。细细看去,皆为关于毕昇、张衡、蔡伦、李清照等历代杰出学子、孝子、贤士求学、成才的故事。

 

 


宋经 摄

 

中座是魁光阁,在二层龙凤呈祥与八仙过海的藻井下立有魁星塑像,魁星典型塑像为一赤发蓝面鬼,一足立于鳌头之上,一手捧斗,一手执笔。“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被视为读书人应试获中的象征。中座、门楼与后殿均为单檐歇山顶,阁为木构建筑,八角二层,攒尖顶,各层檐叠涩挑出,通高13.5米,底层周长32米。第一层正面设门,壁画素平无饰,其余通窗,第二层均为六个八角形窗,是典型的重檐八角攒尖顶的建筑。

 

 

后座是主殿,供祀文昌帝君,他旁边的这两位呢,话说是“天聋”“地哑”即是天公、地母。

 

 

 

 

文昌阁,据说以前只是一个路亭,专供行往的路人休憩之地。由于明嘉靖间的一场山洪,使霍童形如一个太极八卦图,而文昌阁就刚好处于太极的阳极点上。当地人民认为这是一个风水宝地,可以勉励读书人勤奋好学,就在此建起文昌阁,供奉掌管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历代神仙通鉴》载:“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天福祸,下主十八地狱轮回。”帝君源于梓潼神君,唐玄宗封之为“济顺王”,宋真宗封之为“英显武烈王”,元延祐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明清时期崇奉之风更盛,天下学宫皆立文昌祠,霍童文昌祠适是其时,《清河内传》载:“梓潼君,本吴会间人,至于周初,经七十三化,一直为士大夫,两晋末年再度降生越西张姓人家,少时操行异于常人,有隐遁之意,夜间独处一室,常自笑,全身发光。邻里惊异,纷纷向其祈祷,多有应验。后玉皇大帝命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主管人间禄籍。”

 


 

 

当地人希望在神灵的昭引和 “文星”的照耀下,后辈青年能立志苦学以成就功名。文昌阁建成后,霍童果然文风蔚然,人才辈出,高中的人连续不断,喜讯频频从京都传来。民国期间,废私塾兴小学堂,虽然战乱频频,但是大学生和各种人才依旧层出不穷,直至今日,这里依然人才辈出。数百年来,这里吸引了无数学生、文人前来祈求福运,俨然成了霍童人民朝圣的精神殿堂。霍童的文风炽盛可见一斑。


 

文昌阁也是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国36年,即1937年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基本形成,但在执行上仍屡遭破坏和阻碍,8月19日,在叶飞、阮英平、陈挺指挥下,在宁德县西北亲母岭一举歼灭国民党一加强连,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坐下来与我方谈判。我方派出范式人、郭文焕等同志代表中共闽东特委前往,与国民党军政当局黄苏旅部在文昌阁进行和平谈判,也就是闽东国共和谈第一次谈判,尽管谈判没有结果,但文昌阁却以其独特的红色形象载入了革命史册。

 

·End·

 

责任编辑:詹璐楠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