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尚书故里七都梦 > 推荐 > 正文

陶瓷不是只有景德镇,看宁德陶艺泥与火的涅槃重生

2015-09-15 11:24:12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 林翠慧

 

 

陶瓷是一位钟灵毓秀的少女,水是“她”的血液,土是“她”的骨骼,火是“她”的生命。泥与水的缠绵,在不熄的窑火锻造中,涅槃重生,并铸就了“她”的灵魂。

 

 

与景德镇制陶历史不同,七都镇三屿村陶瓷工艺,在艺术的光年里,却也悠悠地走过了数百年的光阴。

 

 

走在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国道旁,散布着的几家传统烧制土陶的土窑,精美炫丽的陶瓷制品,吸引着路人的目光。陶场内摆着码放整齐的陶制品,时光仿佛倒流百年。

 

 

这里的原始手工制陶业多系祖传家业,品种多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缸、金平、花盆、砂锅、烟囱、茶壶等,一一俱全。而一件瓷器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浴火重生,从灰白的瓷土矿变成艺术品、日常用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商人钟新宏的瓷场内,一位拉坯老艺人手中,瓷泥变幻着各种器型,葫芦、缸、瓶、碗、杯等是那样的贤熟,一垛陶泥在转盘中转动,在他的手指间流转,行云流水般变化着诸多形态的,宛如演奏着动人的曲艺,如高山流水。

 

 

七都陶艺以制作粗陶为主,其工艺简而言之有选料、炼泥、拉坯、晾晒、上釉、烧制等几道程序,道道有讲究、显技艺。其陶泥大都选自海里的粘土,经炼制拌合均匀后,便可进入拉坯成型工序。

 

拉坯,即取一块陶泥放置于转盘中央,顺着转轴旋转的方向,双手护泥向上拉伸,转瞬之间陶体粗坯便身形显现。

 

这里粗陶的烧制,至今还沿用着古老的龙窑。龙窑分窑头、窑身、窑尾三大部分,最初时其窑体由黄土砌筑而成,后经历代工匠改造,黄土用料渐为条石所取代,窑身也越加越长。据说,七都现存最长的一座龙窑就长达50多米,共22节,每节宽约两米,左右各一个生火口,启用至今已逾三百年。

 

 

窑址上每一枚破碎的瓷片,都珍藏着一段燃烧的记忆,凝聚着一名普通窑工的汗水。走进陶瓷作坊,让人懂得了:是土,养育了人,而人又给予了土最高的荣耀与艺术之魂。

 

 

在往昔七都陶艺辉煌的久远年代,烧窑时陶工们也颇有讲究。烧制当天需择黄道吉日,焚香祈福后由当家的老陶工点燃窑头的第一把火,方可开工烧制。仪式时,不放鞭炮,以忌“炸”、“破”之意;烧制过程中,女工则不得爬上龙窑窑身。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繁文缛节已被简化,但不变的是他们对这份古老技艺的虔诚与执着。

 

 

其实,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前,三屿村既拥有陶艺这样丰富的文明遗产,又拥有沉淀了大量现代工业文明的国营陶瓷厂,只是,在产业结构的合并与分离中,又在工业化大生产的社会背景下,粗陶制陶业日渐萎缩,手工艺却也变得没落,而国营陶瓷厂也成为了历史。

 

 

在这里,一座瓷窑,就是一段悠远的故事。一窑瓷器,就是一篇淡雅的诗章。一座座,一窑窑,铸就了繁多的瓷器,谁又能想到百年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曾书写着荜路蓝缕的骄傲和光芒。

 


责任编辑:XIEY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