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高山明珠虎贝 > 推荐 > 正文

隐市不如怀旧,去彭家村里寻找历史的印记……

2016-11-10 15:55:44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苏诗瑶
 
彭家村位于蕉城区虎贝镇黄家村,地处蕉城、古田、屏南三区(县)交界处,距城区83公里,海拔860米,是虎贝镇熟洋片区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庄,也是最偏僻的一个村庄,这里上通湖里村,下接黄家村,四面环山,风景优美。
 
或许是因为彭家地处偏僻,或许是因为路途艰难,或许是因为遥不可及,这个传统的小村落曾在一段漫长的岁月中被世界遗忘……
全景
古村的故事
 
彭家村又名彭家墩,因古书中有将高地称作“敦”的说法,而得名。彭家墩是彭氏一族聚集的村子。据彭家墩族谱与《福建·彭氏族志》记载,彭姓入闽始于晋代,迁入者有多支。闽东彭氏远祖乃唐初裕公,扬州江都人,官至兵部尚书,公元618年从江西新昌县迁至浙江平阳。传至十三世思邈公(闽东始祖)曾任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公元885年随王潮入闽,官至兵部尚书,宅福州西湖而肇基。思邈公育有三子,长子兰胤随思邈公定居于福州西湖,次子兰居迁居建宁府(即今南平市),三子兰膺迁居宁德。
 
人口的迁入让彭家村集聚而日渐兴旺,但地处偏远,往来人口并不多,至今在籍人口也只有400多人。
 
彭家村一景
 
从城区通往彭家村的山道只有一条,山高林茂的彭家村路途崎岖,汽车穿过山林间的黄泥道,一层一层拨开树林,彭家村的样貌透过林间的缝隙隐隐呈现出来了。
 
不同于北方的层林尽染,彭家村的秋无论从任何一个位置放眼所望,都是舒适而明朗的绿色。若不是从山风的清爽中感受到一丝刺骨的寒意,或许你还深信夏未从彭家村离去。

 

彭氏宗祠

 

彭家村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明清古建筑群落的风貌,古民居清一色土木结构,夯土垒起的窄门高屋,屋内的梁架、斗拱、柱式等仍保存着早期建筑构件和风格做法。村落巷道如梳齿般纵向排列,为中国民居里为人称道的“梳式布局”。
 
宗祠与罗汉松
 
彭氏宗祠在彭家村算得上是一处比较特别的景观,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宗祠建筑的本身,而是宗祠前与它相伴百年的罗汉松。一首:“堂前罗汉树有年,雨显云霞常缠绵。可比月中纱罗景,长春不老在阶前。”便是宗祠与罗汉松最真实的写照。彭氏宗祠始建于唐末,几经重修,已经看不到唐朝的建筑风貌的模样了,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明万历戌申年(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9年)端月(农历正月)。堂前牌匾书“彭氏宗祠”四个大字,落款“万历岁次戌申 端月吉旦”(重修)。堂前古罗汉松,树高约8米,胸围2.51米,直径0.8米,树姿古雅,婆娑葱茏,苍劲挺拔,似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其花似桃,叶像竹,一年四季,常青不改。
 
武毅大夫碑文
 
到彭家村,那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武毅大夫彭仲修(871-957,号北山)。彭仲修出生于“熟洋彭家墩”(即今蕉城虎彭家村),少年时喜习武,17岁入庠为武秀才,20岁上省比试中武魁元并任职武教官。三年后上京会试获第三名,任职兵部武官,因为官清廉正直、刚毅果敢,被敕封为“武毅大夫”。彭仲修告老还乡后定居于宁德城关西山(即今白鹤峰下),逝世后葬于宁德东关寨头岗(即今宁德城关福山街),据彭氏族谱记载,该墓原始建筑规模宏大、造型讲究,全用大条石砌成。墓身建筑三层,有石雕栏杆,墓周围长100多米,宽60多米,墓碑刻“北山”两个大字。于1980年11月11日经宁德县(现蕉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我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宁政综〔1980〕4号)批准,被列入我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彭仲修墓
 
关于彭仲修的墓还有这有一段小插曲,1939年,国民党旅长李树棠骑马路过仲修公神道石碑前,突然马被惊吓,昂头大叫。李树棠十分生气,下令士兵第二天把彭公神道石碑炸掉。彭氏后人得知后,连夜把石碑搬走保存,一直到1980年才挖出来,也因此免遭“文革”之灾。
 
古树的承载
 
彭家村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其中关于“杉树王”的传说最多。
 

杉树王名为龙伞树,又名凉伞树,因其主干顶端分枝向四面撑开,枝叶下垂,形同伞状而被叫做“凉伞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树龄。龙伞树位于彭家村的核心地带,被散落的古民居一圈圈地包围,它枝叶繁茂,主干挺拔入云,枝干虬曲苍劲,墨绿色的树皮纵裂,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可仍旧挺拔而昂扬,威武地屹立在那里。

 

杉树王

 

龙伞树树高14.5米、胸围8.82米、直径达2.81米,需七个成年人环抱。因为体型巨大,也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杉木王”。1996年,被认定为“福建古树名木”。

 

杉树六人环抱

 

千年古杉树,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赋予了它很多神秘色彩。相传,彭仲修(公元628-709年),幼年其实是居住在邻村,只不过经常在石洋放羊(彭家村古称石洋)。

 

放羊的故事

 

有一天放羊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彭仲修就将羊群赶到一处石洞之中避雨。这时有一只怀孕的母羊要生产了,于是雨停之后,彭仲修便抱起两只新生小羊羔兴冲冲地想要赶回家去,没想到母羊就是不肯起身离开。
  经过几次三番,彭仲修无奈之下顺手拔起一棵小树苗倒载在土里,并对母羊说:“你喜欢这个地方是吗?我现在倒载在这里的小树苗,如果到了明年它能成活,我们就一起搬到这里居住行吗?”说来也神,彭仲修说完之后母羊咩咩两声竟然真的起身离开了。于是彭仲修便赶着羊群回到了家中。
 
  转眼过了一年,春天到了,那棵倒载的树苗也真的活下来了,于是彭仲修便和父亲兰膺公商量起搬家的事情。石洋(彭家村)之前就是个草茂土肥的地方,在经过父亲的同意之后,彭仲修便带领全家人搬到了石洋。
 
杉树
 
彭仲修栽下的这棵树苗实为杉树苗,至今茂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因为这段武探花的传奇故事,彭家村也得了个地灵人杰的印象。
 
古井的使命
 
     彭仲修老年时期定居于宁德城关白鹤峰下。因其乐善好施,时常帮助困难群众,为解决周围居民饮水困难,他还在西山草堂边(今宁德戚继光公园内)开凿了一个水井,供周边群众饮用。此井名为定泉井,为宁川最早的一口水井,故有“宁川第一井”之称。据《鹤场漫志》记载:后唐长兴四年即公元933年,宁邑由感德场升为宁德县,因此井泉水独重故将县治所在地建在宁邑。又云:宋代石堂先生陈普为省会第一楼(制造)铜制刻漏壶,使用此井井水以确保昼夜浮沉不爽。
  

定泉井

 

定泉井成方状,四壁是由精心挑选的平整石头垒砌而成,石头一层压一层,一角倚一角,不留死角缝隙,一直垒砌到井的底部。水井前写有“定泉井”三字,两侧的文字则是介绍古井的由来。

 

龙泉井

 

定泉井水量,与降雨的多少成正比,四季不一。一般春天最少,夏季最多。汛期提水,根本不用井绳,直接用手拽着桶把就能提上水来。不过,这时的水,喝起来,口感大不如冬春。
 

碧泉井

 

除了定泉井由彭仲修亲手开凿外,彭家子孙陆续在蕉城城关开凿了两口井,一口名为龙泉井,一口名为碧泉井。
 
龙泉井位于彭仲修的墓坪下,因位于东关寨头岗大龙脉(今宁德福山街龙泉宫内)故名。水井始建于唐朝,原为圆形,宋代改修为方形,深4.7米,井面1米见方,经历代彭家人的休整,水质清澈见底,旱涝不竭。1980年被列为保护文物。
 
碧泉井则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开凿。当时三都澳热闹非凡,东关码头(今宁德蕉城区博物馆内)往来三都澳间客货船只络绎不绝。但东关码头附近没有大水井,由于当时彭家是妈祖庙主要董事之一,碧山尾是彭家祖山,在附近寻找水源需要征得彭家的同意。因此,大家一致推选彭家主导寻找新的水穴。之后在妈祖庙左边路口找到了水源,彭家献出土地为井取名“碧泉井”,故此彭家有了三泉井。
 
只是现在,人们结束了去古井汲水的历史,古井也完成了它的光荣使命。如今井边依旧围着人们,唯一不同的是,妇女们结束了汲水洗衣的生活。时代日新月异,但古井并没有被人们遗忘,它依然存在彭家人的心中。
 
古村老巷,彭家村故事未完待续……
 

·End·

 

责任编辑:黄珊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