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视界 > 美声 > 正文

留声雅韵:行走霍童溪(五)

2014-08-21 17:27:56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行走霍童溪V》(音频)
 
  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岁月留声》,今天的《岁月留声》为您继续播出的是郑承东的散文《行走霍童溪》之风吹罗带——青砖古镇的记忆。

附原文:

《风吹罗带——青砖古镇的记忆》


  一条浅浅溪流如风吹罗带,风情万种;一座青砖古镇似千年诗经,在水一方。

 
  古时陆路交通尤为不便,因此,水就成了霍童千年古镇风花雪月的起点。夏商周时期,霍童盆地实际上是一个被海水淹没的“小天湖”。直到三国魏晋南北,霍童盆地依然被海水淹没着。那时的霍童溪是一条小海峡,将霍童“小天湖”与三都澳“大天湖”连接起来,海船可从三都澳折入,经霍童溪海峡,直达美丽缥缈的“海上仙山”——霍童山。
承接周宁、屏南二县溪流,通达三都澳的霍童溪,使霍童古镇在明清两朝成为了闽东北西部各县出海通衢的商业中心。到了民国时代,因为水位的下降,古镇也失去了旧日的繁华。此后的草长莺飞、年华暗换,坐禅炼丹,即使红白争伐也没有打破这里的宁静。古镇对于历史的记忆,只是几位历史名人与道士来去飘然的雪泥鸿爪的倩影,也因此令霍童古镇褪尽铅华而美丽依旧。


 
  明清以来,霍童溪因为水运发达,便成为屏南、周宁、政和、松溪等内路县的木材、毛竹、盐粮等运输要道,也因此成就了霍童古镇的繁荣。以青砖建筑为代表的富人阶层在霍童古镇大兴土木。如今在霍童街尾还较完整的保留了明清建筑一条街。走在这条长达2公里、宽丈余的街上,六十多幢成片大宅,青砖黑瓦,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尽显徽派建筑的风雅。那些依旧的打铁店、茶叶铺、剪刀坊、糕点店以及设在老房子门口的古柜台,在夕阳的映照下,斑驳陆离,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看到了“清明上河图”般的依稀繁华。同是水乡,霍童青砖民居的建筑远盛乌镇。沿街炫富的青石门楼, “大踏步”的石阶和大门门楣上灰塑、彩绘与匾额、对联,炫富中又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息。那根矗立了200年的木旗杆,早已被岁月皱褶了年轮。走进厅堂,保持本色的老油杉立柱与不施油漆的木墙隔间,都透露出大富人家的自信与不俗的审美情趣。而院内嵌在木窗上的窗棂雕花,刻画了农耕时代的耕读文化的场景,人物表现惟妙惟肖,更是木刻艺术中的上品。 走到街尽头,文昌阁与武胜庙,文武相邻,令这条明清一条街有了一个完美的收官,体现了古霍童人对文武双全的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
  霍童古镇开基始祖黄鞠带来了中原发达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因此,千百年来,该地有富甲风流的商人与儒者,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与郎中, 还有心灵手巧的艺人与工匠,也因此霍童的民俗手艺远近闻名。其中有四绝:一是“仁记剪刀”,民间嫁女或馈赠亲友,以一柄霍童的“仁记剪刀”为上品。二是后山村林氏武术。三是由黄姓首创的线狮,线狮最为集中地体现了霍童民间文化的精髓,是众人齐心合成的艺术精品。四是流传了千年的民俗表演社戏“二月灯节”。
  几千年来,霍童支提山佛道并举,“第一洞天”与天冠菩萨道场始终沐浴在仙风佛雨的和谐春风里,沉淀着厚重的宗教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力。行走在霍童古镇旁的文湖两岸,犹如行走在中国宗教文化的历史长廊里。这里层峦叠嶂,溪天相映,岚烟悬浮,千百年来仙巢佛窟,道骨袈风,令她始终笼罩在一片神秘的宗教文化历史迷雾之中。当历史的烟云裹着这些霍山道人飞逝而去,沧海桑田,留下洞天空寂寞,我们只能踟蹰在霍童镇后山的大小童峰上迎风揽却,仙风道骨。每当夕阳西下,映着落日的余辉,睡美人便横卧洞天福地最迷人的一隅,饮恨吞声,化成一脉青山空寂寞。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