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水韵九都 > 人文历史 > 正文

在最美的季节与你相逢在菩提树下,寻找一份清净与智慧

2015-03-30 16:59:13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陈巧珠  图/黄铭星

 

  波光滟潋如玉带,延绵青山染墨韵,都说那山形如砚台,有飞来菩提树,有尚书庐,在法华寺,在九都镇,就在蕉城区。

 

 

  我慕名驱车前往,霍童溪畔,两岸风景如一轴泼墨写意画,溪水蜿蜒而上,澄澈宁静,碧玉般温润,映照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好一个静谧安祥的世界。远远望去,那山形犹如巨大的砚台,法华寺依山而建,整个建筑古朴典雅,氤氲着书香与墨韵。

 

 

  行至山巅,道路两旁白桦林婷婷而立,曲径通幽,烟笼雾罩,茶园成片,风清气爽,俨然桃源处。

 

  一棵千年的柯树,傲立于山野,树身苍劲多节,虬枝盘错,藤蔓缠绕中多了几分风骨,多了一种苍桑的韵味。千年柯树不远处,一块大石头犹如一顶明朝时的官帽,前低后高,帽子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

 

 

 

  传说明朝邢部尚书林聪曾弃官帽于此,想必林聪当年修德忘功名,亦或看透了官场的风云变化、尔虞我诈,亦或是悟出了:“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他那时的心理如何,是否曾小住于此,那千年的柯树定然知道。

 

 

  一程山水一墨韵,一树菩提一禅意。踏入法华寺的刹那,我就被院中那棵菩提树给吸引住了,正是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应是姹紫嫣红,应是葳葳蕤蕤,而那棵高大的菩提树,树叶落尽,站在树下仰望,枝桠虽肆意伸展,却又张驰有度,兀自默立于天地之间,恬静中又透着禅意,墨色的枝桠映在蔚蓝的天空,竟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字画,字体杂而不乱,树枝线条硬朗而不僵滞,柔韧而不腻媚。树干、树枝整体布成一局,形散而神不散,有着聚而不凝的灵动。

 

 

 

  传说这棵菩提树非人们所种,是飞鸟衔来,还是佛撒下慈悲的种子,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带着神秘的气息。那棵树,任凭四季轮回,枯荣随缘,淡然自若。轻抚树干,触摸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灵魂的惊蛰,就在刹那忽然被惊醒,以红尘为道场,人生就是一个渐渐修行的过程。

 

  佛在心中,人生百味为菩提,我寻着落叶的印记,感受着灵与空的悸动,就如这菩提树下的相逢,静听梵音声声,缘来缘散,得舍之间,皆有因果。

 

 

 

  法华寺,据地方志记载,始建于宋(公元960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四季轮回,千年时间,这法华寺涅盤后重生,慈悲地望阡陌红尘,渡化苍生。

 

  释迦摩尼大殿后,右侧一书屋,周末学子会集于此,传圣贤道,读圣贤书,梵音阵阵、书声朗朗,中国传统文化与释家文化在此相遇、相溶、相交辉映。左侧三楼,一墨阁,雕花窗下,书法者常常在此韬光养晦,在游墨飞纸中感受云水与禅心,其中一幅字画四个大字:静能生慧,点破了禅的玄机,炉香、墨香,沁人心脾。

 

 

  一本经书,一壶禅茶,观山,观水,观自在。书法,说的也是一个:自在。铺开宣纸的刹那,摒弃杂念,不受外界风云惊扰,心似秋水长空,已然忘我,提笔如行云流水般自在。

 

  一方砚台,三寸狼毫,写春秋、写千年纵横,不分纸内与纸外,禅者入世,证悟菩萨心,亦分不出尘内和尘外,笔握在手中就是在菩提树下修行,院中的菩提树就是释家佛之笔,写的是自在与忘我,写的是无量的悲欣。

 

 


责任编辑:XJL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