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推荐-旧 > 正文

原来宁德人一直生活在“美食天堂”,却不自知!

2016-07-05 11:42:52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陈文波  图/吴军

 

在古代,蕉城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因为交通不便,这里往往是历代流官谪吏的放逐之地,也是因为交通不便,这里又是逃避乱世的桃花源。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宁德蕉城迎接着一批一批的北方来客。于是,这片青山绿水,开始扎下了中原文化之根,成为最佳的栖息之处。

 

 

今天蕉城人的骨子里,依然有一份安逸与淡然。加上从东汉开始,南方道教圣地——霍童洞天与佛教天冠菩萨道场——支提寺的盛名令许多高僧大德飘然而至,唱经颂咏,喃声成阵;而古时中原宗教与文化的传入沉淀下来,又与古越海洋文化相交融,形成了蕉城独特的文化基因传承。

 

由于蕉城区有山有海,蕉城的食材异常的丰富,也让这里成为美食的天堂。

 

 

柔软的霍童

 
 
 
 
 

 

在霍童,你的时间是柔软的,在这里,时光仿佛停住了脚步,在这里,你可以放松身心与山水自然相遇,当然,还有美食。

 


霍童的八果糕

 

八果糕,又称八仙糕,一个听着就让人有食欲的名字。在霍童,但凡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美味的八果糕。霍童民间流传,八仙云游霍童山水时,被糕香陶醉,铁拐李化身书生,闻香追随,才知原是八果糕的香味。八仙品尝八果糕,于是,八果糕又有了八仙糕的称谓。

 

在霍童古街,“潘邦腾糖糕饼店”是一家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老店,他们家的八果糕是霍童最正宗的。

 


制作八果糕

 

 

 

 
 
 
制作八果糕的用料是花生、芝麻、冬瓜糖、白糖、糯米粉、猪油、馅糖等原料,用水是霍童溪的地下泉水。制作时在糕粉上浇上固定比例的糖浆,揉搓调和后,糖浆与糕粉相互交融,糕粉变得细腻润滑。此时,再将调制好的糕粉装入细筛中,左右摇晃细筛,均匀细碎的糕粉便从筛眼中慢慢滑落。筛出的细糕粉又被铺在一个个方屉中,而后将碾碎后的花生与芝麻混合,再掺入猪油、糖浆、糕粉。八仙糕的馅料便初见雏形了。将馅料铺到方屉的底层糕粉上,这便是八仙糕的中层馅料。八仙糕表层的制作工艺与底层相同。整个过程在半个小时内就能完成。不过制作完成后,还要将盛有糕粉等原料的方屉放置两个小时,待糖浆与糕粉完全渗透后,香甜可口、绵软细腻的八仙糕便可出炉了。
 
 
 

 

霍童八果糕

 

老潘家制作的八果糕绵软可人,甜咸适度,香甜可口,不粘牙,不噎食,是不可多得的常备点心佳品,颇受当地居民喜爱,已经成为霍童镇在八果糕业内一个响当当的传统小吃品牌。

 

霍童肉丸

 

在霍童,柔软的不仅仅有八果糕,还有霍童肉丸。霍童的肉丸名为肉丸,其实是芋头包。

 


霍童肉丸

 

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外皮,把煮熟的芋头用木棒捣碎成芋泥,和着地瓜粉、猪油揉制成饼状外皮。再包上肉馅,经过最后的蒸煮,霍童肉丸就做成了。

 

霍童古街

 

行走在霍童,古街的时光是静谧的,古街上的人也是安静的,即使是生意人,他们不会过分招揽顾客,因为,他们有充分的自信,自己的东西是美好的。大肠粉扣,霍童光饼,烤豆腐干,都静静地等待食客,当你遇见时,你会发现,原来,这样的相遇是多么的美好。

 

 


霍童的光饼

 

 

原味海鲜

 
 
 
 
 

蕉城区有山有海,山海之间的滩涂,出产的海鲜尤为鲜美。因此,蕉城人对海鲜很是挑剔,蟳要吃漳湾的,蛏要数增坂的鲜美,大黄鱼要官井洋的。此外,还有二都蚶、三都鲍鱼、七都寸金鱼、八都鲥鱼、九都毛蟹、云淡海蛎等等,都是有经验的饕客如数家珍之物。

 


二都村,位于宁德市飞鸾镇东北面,紧临省道飞礁线、疏港公路与高速公路互通口连接线,交通便捷,所产“二都珠蚶”名闻遐迩。

 


七都的寸金鱼、又叫海蛎鱼,寸金鱼喜欢吃海蛎。抓它用专门的海蛎笼,里面装海蛎引寸金鱼入笼。也有人叫它皇帝鱼,因为皇帝吃过。

 


八都镇海星村65岁的卞师傅和他的妻子再爬青蛤,铁爬在沙地爬,木柄贴在耳朵边听声音,判断有没有青蛤,懂得这门绝活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

 

 


云淡的海蛎个小,煮出来的海蛎汤呈浅绿色。

 

蕉城人处理海鲜也很简单,讲究一个原汁原味。

 

一是白酌煮法多,这主要是壳类海鲜,虾、蚶、蛏、蟳、蟹等都是原汁原味;

 

二是汤多,有鱼刺汤,有鱼皮酸辣汤、鸽蛋煲鲍鱼汤、海蚌炖鸡汤,往往喝得客人满肚子汤汤水水;

 

三是味道喜清淡、甜、酸、辣中和,这也体现了蕉城人中庸,不温不火的群体个性。

 


焖寸金鱼

 


烧烤跳跳鱼

 


铁线窜跳跳鱼,然后用稻草烧烤

 

到了蕉城,不可不吃这里的大黄鱼。

 


大黄鱼干

 

大黄鱼又称“黄花鱼”、“黄瓜鱼”,由于肉质鲜嫩,成为广大市民的餐桌常客。大黄鱼是我国沿海中下层洄游性经济鱼类,体色金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宁德的官井洋历来是我国著名的大黄鱼产卵场之一。

 

据渔民介绍,黄鱼有个致命的“死穴”头上有块要命的“耳石”,这块“耳石”如遇一定频率的声波就会引起共振,继而爆裂,进而让大黄鱼气绝身亡,浮上水面。渔民正是抓住黄鱼的这个“软肋”,采用敲船帮、敲鼓、敲脸盆的方式,动用了一切可以发出声响的物件,致使大大小小的黄鱼无一幸免。由于滥捕滥捞,到20世纪80年代初野生大黄鱼资源已近枯竭。

 

目前宁德野生大黄鱼已难觅,每斤售价2000元,现在市民在超市买的均是人工养殖大黄鱼,每斤售价在20元左右。由于运动量小,养殖密度大,人工养殖的大黄鱼肉质松软,口味不如野生的纯正。

 

今天,宁德三都澳的内海是当地渔民的大黄鱼养殖基地之一,从宁德市驱车十几公里到达三都澳后,在礁头码头乘快艇一刻钟即可到达。快艇在海面上疾驶,放眼望去是整齐排列的渔排,规模庞大,相当壮观。

 

 


官井洋在三都澳三沙湾内,历史上就是大黄鱼的天然繁殖场,每到春夏之交,大黄鱼成群结队回游官井洋,成为中国十分知名的闽东渔场。官井洋是福建省政府颁布的全国唯一的、也是世界唯一的大黄鱼繁殖自然保护区。

 

当天,我们有幸见识了当地渔民捕捞大黄鱼。当地渔民都选在夜晚捕捞,因为大黄鱼体内含有一种黄色色素,这种色素见光会被分解,晚上捕捞大黄鱼可以让黄色纯正。当地渔民说,野生大黄鱼在30—50米的深海里生长,其体内的黄色素不易被光分解;而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在深4—8米的海里生长,大黄鱼体内的色素易被分解,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不及野生的颜色黄。

 


三都澳的鲍鱼养殖

 

除了大黄鱼,蕉城的二都蚶,也是堪称原汁原味的海鲜。由于二都镇独特的地理水质优势,养出的泥蚶以其壳薄、肉质肥满、色红血多、咸淡适宜、颗粒大小适中而驰名省内外,被称为滋补佳品。

 


二都蚶

 

 

冻起来的鲜美

 
 
 
 
 

在蕉城,人们很喜欢自然结冻的食物。不管是海鲜也好,还是肉类,冻起来的胶质,鲜香可口,滋味十足。

 

 


鲫鱼冻

 

在霍童,人们常做的是溪鱼冻。选用霍童溪中的溪鱼,放入锅中,倒入霍童溪水烹煮,同时加入姜片、葱花去腥。在烹煮的过程中,溪鱼中的胶质汁水被煮出,汁水煮至浅棕色出锅,静置一晚,汁水在夜晚的低温和胶质的作用下慢慢变成果冻状。鱼冻味道鲜香轻甜,溪鱼的鲜味都已融入鱼冻中。

 


猪脚冻

 

而在不少小吃店里,最适合用来搭配拌粉的美食,肯定首推“猪脚冻”,其次就是“蛋花汤”。“猪脚冻”是洋中美食之一,最上层凝结着一层白色油脂,被切割成略微方正的大块,黑红而透亮。热气腾腾的拌粉与“猪脚冻”搭配一起,再加上一碗撒上葱花的清淡蛋花汤,一个美好的早晨就从这顿早晨开始了!

 

 

海蛎是大众钟爱的海鲜。最具有亲和力和诱引性,与各种食材相搭配,能烹调出各色各样的美味佳肴。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海蛎与淀粉、葱花或蛋浆搅拌调和,煎、炒、蒸出的海蛎煎、海蛎炒蛋、海蛎蛋羹,清香扑鼻,男女老少都爱吃。

 

除此之外,海蛎冻也是宁德人的最爱。做海蛎冻,先要烧沸一锅调味汤汁后,加入海产的石花菜(俗称海红花或松毛紫)研磨一阵,才倒入鲜海蛎煮熟。石花菜具有丰富的胶质,这种蛎汤汁起锅装碗,隔一夜,就结成一碗碗亮闪闪的海蛎冻了。海蛎冻佐餐,又是菜又是汤,入口即化,让人食欲大增。

 


土丁冻

 

不过最鲜美的还是要数土丁冻。

 

闽东人喜爱的土丁冻,其实就是闽南人中意的土笋冻。每当退潮时,渔民们挎个小鱼篓,带上特制的短柄小木锄,到海边滩涂上去寻找一种长约5—7厘米的明状动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土丁”。

 

 

“土丁”刚挖出土时,呈深灰色,与滩涂的泥巴色泽相同,很不易分辨;用水洗干净后,则呈灰白色。它主要生活在滩涂的表层,群集而居。人们只要找到它的聚居点,就可以一口气拾到一大碗“土丁”。

 

拿回家后,把洗净的“土丁”放入锅里煮熟后加入七八倍的水和适当的食盐。待水烧滚后把“土丁”连同浓浓的汤汁装入碗中,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由于“土丁汤”含有较高的胶原特质,八至十二小时后,整碗的汤汁就冻结起来了,当地乡民把这种东西叫做“土丁冻”。

 

土丁冻看似丑陋,但味道确实出人意料的鲜美,堪称天赐的美味。

 

·End·

素材来源:福建画报

责任编辑:Luna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