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水韵九都 > 红色记忆 > 正文

放慢你的脚步 给自己一个慢时光的约会

2015-12-07 11:54:46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 黄玲玲 图/林翠慧

 

 

秋雨唰唰地下着,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老房子的瓦片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也淋湿了树。

 

 

细密的雨丝在天地间织起一张灰蒙蒙的幔帐。灰蒙蒙的天空像是陷入了沉思,也似乎在寻找曾经发生在这个小村庄的故事痕迹。

 

 

在这样的季节,怀着对革命先烈崇敬的心准备去九都镇的石墩村。出发前就被告知石墩村地势较高且离镇上很远,须绕过重重山路才能到达。

 

 

果然,在摇摇晃晃的车里可以感受到山路的九曲十八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村子了,从车窗里探出头来可以看到村庄坐落于竹林之中,远远看着就是“万绿丛中一村庄”。

 

 

石墩村做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从1947年7月开始的,当时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军事部长阮英平奉命回闽东开展工作。阮英平决定以桃花溪为立足点,整顿闽东党组织,加强闽东地区革命力量,在此地开展游击战争。桃花溪合作社总社设在石墩村,在阮英平的组织下,合作社还帮助当地农民发展副业:锯木板、编箩筐、打草席等增加了农民的家庭收入。

 


 

同年11月,由于国民党大举进攻桃花溪,根据地军民全力抗击敌人,最终合作社被迫解散。合作社的出现,像是黑夜里的一颗流星,短暂而美好,照亮了石墩村。尽管只是这样短短几个月的驻留,但在当时村民的的眼里却意义非凡。在心里更是烙下了深深的革命印记。

 


 

在村口下车,一股凉意袭来。高耸的地势再加上早晨的一场雨让石墩村的气温骤然下降。山上的村民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外套。村里的人告诉我们:“全村共102户,429人。”看着几栋破旧的房子,难以想象会有这么多的人口居住。

 

 

老人家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问,接下去说道“现在的年轻人都去宁德市里了,留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了。村里也没有学校,小孩子都要去镇上读书,所以孙子也都不在身边。”说到这里,我们看出了老人眼里的孤寂。

 


 

走进一户农民家里,看到我们这些陌生人进来,门口的狗立马警惕地吠了起来。我不由得一怔,见惯了宠物狗的温顺,难得遇到这么护家的狗了。在主人的呵斥下,狗渐渐地收起了凌人的气势。刚进庭院,鼻尖隐约传来薄荷的清香,循着味道过去,发现几株翠绿的薄荷挺立在风中。

 

 

庭院下面的菜地里搭着一个瓜棚,底下种着各种蔬菜。院子里还养着一些鸭子,用木栅栏围着,上面覆盖着一张破旧的草席,这就成了一个简单的鸭子的“住所”。鸭棚旁边有一个天然的小水池,主人说:“那是鸭子平时活动的好去处”。

 

 

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石墩村农民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正是午饭时间,烟囱里吐出阵阵炊烟,热情的主人邀请我们一起用餐,不忍打扰淳朴的农民,委婉拒绝后继续往下一户人家走去。

 

 

我们来到了以前出售生活用品的的小铺子,柜台全是用天然的木头搭建成的,很有年代感。进柜台还要经过一扇小木门,作为简单的防护。小商铺现在已经没有卖东西了,货架上堆满了杂物,完全没有当年商铺生意兴隆的样子。门前是一个老妇在洗衣服,旁边的小狗似乎没有上一户人家那么凶了,只是默默地站在主人身后。

 

 

我想是不是每家每户都会养一只狗,与其说是看门,不如说是陪伴他们这些孤独的老人。问到他们的经济来源,才知道全村有耕地面积365亩,水田242亩,森林4125亩,毛竹606亩。他们主要以茶叶和毛竹为生,季节到了会有商人过来收购,作为他们的主要收入。虽然收入不多,但也足以维持山上简陋的生活了。

 

 

虽然桃花溪合作社的存在时间不长,但作为闽东革命根据地的一个创举,在老区人民心中留下来不可磨灭的印记。老人们原可以跟着自己的儿孙去城市过上舒服的老年生活,但却因为这片土地上有他们割舍不下的红色情缘,依然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清贫的日子。那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永远记着祖宗先辈曾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尽管年纪大了,老人们却努力做到坚守自己的家园。他们用行动守护着这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遗址,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红色文化。

 

 

·End·

责任编辑:XIEY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