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梦三都 > 三都推荐 > 正文

惊爆!鲜为人知的三都澳开埠时期老照片首度公开!

2016-12-13 09:57:00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李伟
 
前言:

        各位微友,你们见过清末时期的三都老照片以及民国时期蕉城老照片吗?估计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眼福。日前,有位蕉城区民间历史文化研究者,通过网络、图书刊物等多方搜寻,觅得若干珍贵的老照片,其中多份资料为首次公诸于众。从本期开始,大梦君将陆续推出,与广大微友一同分享。


        今天,大梦君首先推出一组拍摄于1898年前后,有关三都澳开埠时期福海关老照片及资料,广大微友从中可以一瞥福海关及三都澳商埠的兴衰。请擦亮眼睛哦~~

 

起三都澳,不能不提福海关。1898年,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为偿还外债,清政府总理衙门提议自开三都澳为商埠“振兴商务,扩充利源”,得到光绪帝认可。1899年5月8日,闽浙总督许应骙饬委镶红旗协领明玉会同税务司前往三都澳正式开关。三都澳成为福建省最早的自开商埠,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自开商埠,同时设立福海关,是继闽海关、厦海关之后福建省设立的第三个海关。福海关几经沿革,历经晚清、民国、共和国,见证了三都澳开埠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繁荣、落幕与退场。

 

下面是一组来自1898年三都澳开埠时期的照片,尤为珍贵,大梦君晒图与广大微友共同分享。

 

 

 

图一至图六摄于1908年,这六张照片展现了福海关成立之初的面貌。照片出自于大名鼎鼎的清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所收藏的相册,现藏于赫德的母校——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图书馆。

 

罗伯特·赫德,英国人,1854年来华,1861年至1911年间担任清海关总税务司,推动了中国海关、港务、邮政、对外交流等多项重要事业。
 

 

福海关关署及海关职员的合影 摄于1908年(图一、图二)

 

 

 

福海关关署,俗称海关大楼,是福海关最主要的办公场所,英式建筑,单层脊顶,圆拱形百叶门窗,整体白墙灰瓦,正门匾额上写着 “福海关”三个大字,位于三都岛西南端码头附近,面朝海港,是当时三都岛最显眼的建筑,该处也因此得名海关埕。照片还展示了福海关的人员情况。福海关按照洋关建制,分别设内班、外班、海班三科:内班是海关的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和会计,由一名税务司领导,其下还有帮办、同文供事、文案、书办等协助;外班主要负责现场货物检验,包括验货员、钤字手(稽查员)、巡役听差等;海班主要负责港口管理,包括水手、伙夫、轮役等。据1906年的《福海关题名录》记载:福海关共有职员79人,其中内班9人,外班34人,海班8人。此外,在赫德提议下,1896年清政府批准海关兼办邮政,各关税务司兼任邮政司,三都澳开埠同时还设立了三都澳邮局,也由福海关分管,该部分职员28人,包括邮局供事、文案、信差、听差。两幅照片中的人数均为46人,应当为内班、外班、海班人员合影,从人数可见福海关人员已颇具规模。第一排坐椅者为内班等要职人员,与当时其它海关一样,以洋员居多,华人居中下职位。根据1908年福海关职员名录,居中的应该是当时的福海关代理税务司甘福履(Fredric William Carey,英国人, 1891年至1928年在中国海关工作,留下了较多摄影作品,这一组六张照片可能亦由其拍摄)。在甘福履左侧的当为帮办罗克德(W.E.Lochte,德国人),最左边的可能为三等验货翟顺(F.E.Jackson,英国人),其余三名着相同制服的洋员应为钤字手(稽查员):步绿畿(E.E.Bulbrook,英国人)、肃练森(O.Sörensen,挪威人)、汤森(F.W.Thompson,美国人)。

 

 

福海关帮办宿舍 摄于1908年(图三、图四)

 

 

上图为福海关帮办宿舍,分别是从南及东北方向拍摄,样式与海关关署极为相近,宿舍边还有一排附属建筑。在各地海关中,帮办职位仅次于税务司,主要负责协助税务司工作,在税务司职位空缺时也有由帮办任海关主管,福海关常有此例。帮办选拔程序极为严格,民国时期学者杨德森在《中国海关制度沿革》中写道:“华人在内班者,最大希望为升为超等帮办,亦只寥寥数人,均在垂暮之年”,福海关直至1923年才有第一位中国人主管:黄厚庆,即为帮办。

 

 

福海关税务司公馆与三都澳常关“Fushou”(“福寿”)号汽艇

 
摄于1908年(图五、图六)

 

福海关税务司公馆,为福海关税务司的居所,是至今仅存的福海关建筑遗迹,位于三都岛松岐村半山腰,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平方米,进深23米,面阔20米,高11.2米,仿英国皇家办公大楼样式,砖木混凝土结构,双层正方脊顶,圆拱形百叶门窗。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税务司公馆内装修精致、各类设施一应俱全:“走廊通往室外厨房、洗澡间、管事间;前面有花园、网球场、凉亭等;后面有狗舍及鸡、鸭、白鸽饲养场;楼房内有会客厅、餐厅、书房、起居室和卧室等十余个房间,供洋税务司一个人享用。室内装饰讲究,陈设豪华,屋顶系用水纹铁板建造,家具、地毯、沙发、窗帘,应有尽有”,每夜点纱罩汽灯照明。当时各海关洋税务司人员均享受丰厚工资、生活条件优越,几乎都有公馆、仆役及回国休假等上好待遇。这些丰厚待遇虽引起诸多非议,但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也认为“西人俸重足以开销”,是洋人管理下海关普遍廉洁的一个原因,即今所谓“高薪养廉”,事实上,当时的海关以清廉高效而闻名。

 

三都澳常关“Fushou”(“福寿”)号汽艇,较为小巧,机动性高,船员均穿制服,船头的船员手执红白相间的长杆,主要用于查勘水下情况。

 

 

 

 

三都码头往对岸礁头方向

 

 

出自于闽海关税务司杜德维(Edward Bangs Drew,美国人,1843-1924)收藏的相册,杜德维186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校期间,师从中国老师戈鲲化学习中文,1865年来华,因精通中国事务,得到赫德的赏识与重用,1868年至1908年在海关供职,曾任闽海关和浙海关税务司,是赫德领导的海关中首位美国籍税务司。杜德维在华工作期间收集了大量照片,现藏于杜德维的母校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间与前六图相近

 

 

三都码头向本岛方向

 

 

最显眼的当属福海关税务司公馆,雄踞松岐半山,俯瞰三都全港,风光旖旎,视野绝佳。税务司前后均辟有山路,房前的路顺山势蜿蜒而下直至福海关关署,房后的路通往半山的洋人监察长、估验长和中国人帮办的住房。山路两边苍松夹道,每株松树主干上还编有号码,共三百余株。由于下山坡度较陡,福海关税务司上下山均乘轿子。

 

 

 

笔者从一邮品收藏网中找到的一枚1906年9月6日由德国寄达三都澳的邮封,收件人即为上文提及的福海关帮办罗克德,信封上还注有中文“新帮办”三字。直至1911年5月1日,邮政总局由海关总署移归邮传部管辖,邮关才告分家。

 

 

福海关开关后,对外贸易逐渐发展,以出口茶叶为主,虽也进口煤油、日用品、杂货等,但远不及茶叶出口之比重,堪称“海上茶叶之路”。在闽浙总督许应骙等人积极筹措下,岛上修桥筑路、建起茶货屯栈,商贸日益兴盛。福海关首任主管麦嘉林(C.A.Mcllum,英国人,三等一级帮办)在《三都澳海关十年报》(1901-1911)写道“这个新拓口岸像凤凰一样从海上出现了”。1901年11月11日,常关、洋关合并,统称常税总口,由福海关税务司监管。福海关几乎把海港所有的业务集于一身,成了海港的主宰者。值得一提的是,福海关所分管的三都澳邮局发展迅速,1902年11月16日升为三都澳邮政总局,成为全国35个邮界之一,直属总邮政司。在当时,即使身在异国他乡,只要在邮票上写上“三都澳”,贴上邮票,邮件即能寄到。

 

 

 

随着商埠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福建省银行等纷纷进驻,先后有13个国家21家公司在此开办洋行,意大利等国设置了领事馆、办事处或代表处机构,在交通、文化、宗教等方面交流密切。茶楼烟馆、歌台酒肆等大小商店达200余家,人流如织,商船如云。

 

 

1912年8月22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官名和又八郎受命视察三都澳后撰写《三都澳视察报告》,上图为报告中的三都澳街市示意图,图中详细标明了三都海关码头、外街、中街、里街的建筑和布局。最显眼的当属码头,开关前,该处只有一个民用小码头,开关后,以抽捐等形式筹集市政建设资金,在短短几年内,修建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码头。码头两侧是绿地广场,广场内侧最显著位置即为福海关关署(即图上标注英文字母“A”处),向东经过一道门,至外街,主要有各国洋行、公司,再过一操场则入中街,有杂粮店、理发店、茶馆及三都电报局、美孚煤油公司、太安轮船公司等,走出三都分防委员的东侧辕门便到了里街,多为民宅。经过多年发展,三都澳至民国时期已极为繁盛,三十年代末,岛上人口约二万五千人,是开埠时的三倍,增加部分多为全国各地乃至外国的外来人口。

 

 

 

 

海关房屋被飓风掀倒后灾状

 


 

笔者又从《旧中国海关历史图说》一书中发现了多张摄于1931年和1932年的三都澳、福海关老照片,据该书记载:1931年10月,强台风席卷三都澳,岛上建筑悉遭破坏,福海关关署、验货房、外班关员办公处等建筑虽受毁严重,但次年就完成重建、修复。此次台风《福建省志》、《宁德市志》等地方志书均未记载。图十一至图十八为福海关损毁及重建等照片。

 

三都澳民房遭飓风袭击坍塌

 

福海关监察员住宅(1932年)

 

1932年重建的福海关验货房及外班关员办公处

 

1932年重建的福海关楼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8月和1941年4月,福州、厦门相继被日军封锁,三都澳成为福建唯一出海口,不仅保持进出口贸易,还运输了大量抗日物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缓解了战时物资短缺。日军对三都澳更加紧猛攻,1940年,日军数次派出飞机、军舰轰炸三都岛,福海关关署、各银行、办事处等重要建筑成为打击目标,在战火中化为瓦砾,日本陆战队更在三都街道纵火,商铺、民房付之一炬,三都港一度遭到封锁。下图为日军1940年7月21日袭击三都岛照片,出自于1940年8月发行的《支那事变画报》第86辑,隐约可见半山上的福海关税务司公馆。除税务司公馆外,福海关其余建筑均毁于战火。福海关虽仍存续,但受战事影响,贸易清淡。1942年4月1日,福海关降为闽海关管辖的三都澳分关(福海分关),全关职员仅剩8人。后又迁到赛岐,改称赛岐分关。1945年9月1日抗战胜利后迁回三都,改为三都支关。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7月,因国防需要而设立军港,三都支关被撤销。福海关的历史至此划上句号。

 

 

福海关从成立到撤销不过半个多世纪,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它未能完成设立时的宏愿,但它所联结的海上“茶路”、“邮路”使其蜚声海内外,它所缔造的一方繁荣、带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其影响深远,永载史册。

 

以上资料,出自政协宁德市蕉城区委员会编《宁德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三都专辑》

 

·End·

责任编辑:黄珊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