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微讯 > 微讯 > 正文

君子含道 守正为心——悼王能铨同志

2020-03-06 11:55:38 来源: 大梦蕉城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3月1日晚饭后,我正准备收看中央电视新闻,突然接到一位曾就读宁德一中的熟人来电说,王能铨同志走了,不知是否属实。于是我急忙打电话给王能铨的儿子王华,他证实其父已于下午4点多逝世。能铨同志近年来身体不好,我是知道的,去年秋天还来福州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我曾去医院看过他,后来我又到宁德看望他。那一段时间,他虽身体虚弱,但精神尚好,谈吐还很清楚,今年春节我打电话向他问候,电话上传来的声音依然清晰。然而才过一个多月,怎么说走就走呢?这来得太突然的噩耗,令我伤感不已。于是,我即向其家属发去唁电,并附上一副挽联:正派正直正能量君子风范,好人好友好师长贤者品德,将我对他的印象表达出来,寄予深切悼念。

我认识能铨同志是在1980年冬。那时,我从宁德地委机关调到宁德县委(现蕉城区)任职,分管宣传文教方面工作,能铨同志也在此前不久从宁德二中(霍童)校长岗位上调任县教育局长。由于教育是我分管工作中“重中之重”的一个部门,因此,我花比较多精力在抓这方面工作,这就有了较多时间与能铨同志一起共事。能铨同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学毕业后由福州分配到宁德(蕉城),长期在宁德一中担任教导主任,文革开始后到宁德二中任教多年,对教育非常熟悉,是个教育行家。他既熟悉业务,又讲原则性,宽严有度,工作有板有眼。我们相处得很好,工作也很愉快。

君子含道 守正为心——悼王能铨同志

我刚到宁德时,能铨同志向我介绍了全县教育发展情况。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当时全省各地小学升初中的升学率都比较低,宁德县也不例外。尤其是宁德城区,除了县里的子女外,还加上地直单位,压力更大,当时小学升学率仅60%左右,也就是说 ,城区还有三分之一左右小学毕业生上不了初中,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家长反映强烈。地委领导要求我们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能铨同志对我说,解决这个问题,师资还好办,关键是缺校舍。我们研究后决定在五中挤出一块地,新盖一座教学楼。虽然是建一座小楼,但在当时物资匮乏、“三材”统配情况下也很不容易。何况还要赶时间,难度更大。那些日子,能铨同志忙里忙外,三天两头往工地跑,检查督促工程进展。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施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终于在1981年新学年开学时投入使用,扩大招生300多名,使当年宁德城区小学生的升学率提高到95%,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家长满意,社会安定。这当中能铨和教育部门同志付出了许多心血。

那年头,宁德许多居民建私房,由于规划跟不上,盖得有点乱。宁德五中原本操场就不大,学生挤在一起做广播体操。可相邻的一片土地,却被十来户群众买去准备盖房,有的已经打了地基,有的也已插上画了字符的破土标记,即将施工。如果这片土地盖起房子,不仅五中场地受限,操场无法扩展,而且民房夹在校园中,既不雅观也将会带来诸多麻烦。五中老师到县委反映,我与能铨等同志到现场察看后,赞同五中意见, 想办法征用这片地,划给五中使用。可是,居民已经花钱购了地,马上就要动工了,要让他们退出,即使他们愿意,还必须以地换地。地在哪里?钱又在哪里?这些都是棘手问题。于是,能铨同志与我一道,一方面组织人员做居民工作;一方面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多渠道解决征地费用问题;又请城关镇配合,四处寻找非良田土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争取了一笔资金,又一户一户地做工作 ,退旧地换新地。这样,五中操场扩大了,原来打算在这里盖房的居民也满意了,两全其美。能铨和教育局同志在这当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不久,拨乱反正任务很重,教育系统也不例外,需要处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不少。当时宁德县教师队伍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批年纪比较大的民办教师要求转正,因为涉及到“农转非”指标以及工资待遇等方方面面问题,长期未能解决,这些教师来访不断。能铨同志向我反映了这个问题,我们都觉得应该解决。于是与能铨同志一起协调方方面面,在宣传、人事、粮食等部门的支持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一批老民办教师得以转正,解决了他们身份和工资待遇等问题,调动了他们积极性。事后,每当有人说起这件事表示感谢时,能铨同志从不居功,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县委、县政府,从不说自己所做的工作。

能铨同志平时不苟言笑,看起来一脸严肃,然心地善良,心里总是想着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当时有些部门有照顾家属招工的做法(由本单位或本系统消化),教育部门因教师素质要求等原因,没有这样做。能铨同志就向县委反映,并建议可否突破一下,解决一些工作表现好、家庭又有实际困难的教师骨干的家属招工问题,让大家看到“奔头”,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研究后,就先搞“试点”,从中学和学区教师骨干中各选取一位给予解决。后来,这种作法被有关部门认可后,也就固定下来了,每年都为若干个表现突出的教师骨干解决后顾之忧。

师范是当年热门专业,每年都有一批大中专师范院校毕业生要分配工作 ,他们中多数人都希望能在城区学校任教。为了确保城区教师素质,也为了给乡村学校补充新生力量,当时,能铨同志提出,凡师范中专毕业生必须在乡村任教一年以上者方可择优进城。由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这条规定得以坚持实施,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均衡分布和稳定。当然,这样做,能铨同志也难免得罪一些人,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原则,始终如一。

我例举的这些往事,虽然都是作为教育局长的王能铨同志的本职工作,但他能做得用心,做得好,很不容易。这一方面靠方方面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能铨同志“外冷内温”,正派正直,实事求是,有着知识分子的风骨。他对人严,对己也严,又熟悉业务,关心教师,因此,在当年宁德县教育界享有较高威望。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待遇,总是热情做事,低调做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王能铨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可谓桃李芬芳,硕果累累。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对宁德教育事业的贡献不言而喻。如今,斯人虽去,风范长存。古人云:君子含道,守正为心。遵行道义,保持初心,王能铨同志一直在努力践行着,难能可贵!

王能铨同志,一路走好!

□ 林思翔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