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微讯 > 微讯 > 正文

两艘仿古宋船在蕉城开工建造!期待它们重返海上丝绸之路

2017-06-09 11:14:44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重建南宋古船,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海船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大梦蕉城(李加进 李锟)6月8日,“南宋古船重建研究计划启动仪式”暨“汉源号”“刺桐号(暂名)”两艘仿古宋船开工仪式,在蕉城区漳湾水密隔舱福船非遗保护基地举行。区领导柳岳、黄晓莺及来自省、市、区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全国各地的学术机构、高校、社团、专家、学者、著名航海人士等参加了活动。

 

嘉宾合影

 

开工现场,张灯结彩,几十位来宾在洋溢着浓郁闽东风情的气氛里,感受中式传统木帆船建造技术的复兴。整个开工典礼在请神和祭妈祖的仪式中展开,几位非遗传承人、造船大师傅身着中装,神情激动。 

 

请香

 

开工仪式现场

 

开工仪式

 

据了解,“汉源号”“刺桐号”两艘仿古宋船由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倡导者践行者、著名艺术家尔冬强先生与福建和舟福船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国传统帆船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香港)联合投资建造,两艘仿古宋船分别依据“泉州后诸宋古船”和“华光礁一号”的线型等考古研究成果进行“有限”复原重建,该仿古宋船长24米,宽9米。两艘仿古宋船建成后将扬帆出海,重航海上丝绸之路。 

 

嘉宾参观仿古大福船

 

宁德三都澳是中国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中国福船建造技艺的传承之地。漳湾镇“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迄今已有650年历史,2008年6月7日该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宾合影

 

 据宁德市蕉城区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会长刘登兴介绍,“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隔成各自独立的一个个舱区,即每个舱区与舱区之间密闭而不相通。这样的结构所起的作用是,被分隔成若干舱的船舶在航行中万一舱位破损一两处,不至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补堵漏,可使船继续安全航行。  

 

“水密隔舱”技艺建造的仿古大福船下水

 

“建造一条中式木帆船去环球航海,一直是我的梦想。”尔冬强告诉大梦君,这些年他通过重走海上丝路,长航远洋,3年时间里走遍了第一岛链和整个南中国海,所到之处,到处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存在。他希望,“汉源号”能够秉承坚守文化的精神,不断开拓新的文化疆界,将现代中国的文化书香通过民间航海渠道,流播四海。

 

著名艺术家、丝绸之路视觉文献倡导者践行者尔冬强发言

 

嘉宾签名

 

大梦君了解到,“南宋古船重建研究计划”是“中国传统木帆船复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木帆船复兴计划”始于2015年。致力于保护、研究和推动中国传统木帆船建造技艺的复兴,此前,漳湾水密隔舱福船制造基地已复原建造了两艘福船,其中包括一艘世界上长宽最大的木帆船,该福船长43.8米,宽12米。此次开建的两条仿古宋船未来将重航海丝并进一步抵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所在地法国巴黎附近港口,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保护履约承诺展示。 

 

嘉宾合影

 

主办方表示,复原重建南宋古船并用于重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进一步扩大水密隔舱福船技艺的国内国际影响,重现中国宋代海船高超的建造技艺、系列发明和航行能力,继承中国古代先民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End·

责任编辑:黄珊

值班主任:郭文辉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