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微讯 > 微讯 > 正文

坚守文化阵地 情暖一方百姓

2016-03-09 18:05:00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记蕉城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农村放映队

时代向前发展,电影、戏曲等这些昔日的“稀缺产品”逐渐淡出城里人的视野,但对于农村来说,仍旧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蕉城区,有着一支一心为民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他们不畏辛苦,跋山涉水,坚持将最新、最热的电影送到农村,送到群众家门口。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农村的夜晚才分外热闹,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才更加富足。

 

一幅亮荧幕 点燃山村夜

    

2月29日,夜幕降临,蕉城区洪口乡吴峰村一张银幕挂在村中不大的晒谷坪上,上面正放映着国产大片《战狼》,上百位男女老少目不转睛的盯着大银幕,不时地赞叹声和叫好声,深深被电影内容所感染。

    

按理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电脑,乡村电影应该不足为奇,可农民群众围在一起看电影的热情一点都不减,很多都是全家出动,当年“银幕一拉,全家出发,喇叭一响,全村鼓掌”的老时光仿佛再次重现。 

   

 

 “农民其实是爱看电影的。每回电影下到村子里,都有不少群众前来观看。许多互相认识的农民平时难得打照面,就趁着看电影的机会,聚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既娱乐又学知识,还处好了人际关系,他们都说,这是在家里看电视得不到的乐趣。”放映队队长林国清说道。

    

然而,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并不轻松。蕉城区有16个乡镇(街道)279个行政村,最远的村距离市区有120多公里,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

    

为了让山里的农民群众能够看上电影,放映队员们煞费苦心,每天五六名放映员开着两辆车,装载着电影放映设备下乡入村。放映队每到一个村,就卸下一套设备,帮助挂好银幕,接通电路,留下一名放映员后,其他人就赶赴下一个村。如虎贝镇的黄家、下洋等村庄,距离集镇所在地20多公里远,所辖村民小组居住分散,组与组之间山高沟深,道小路险,如果只在主村部放映电影,自然村的村民为看一次电影往返要走十多里路,尤其一些老人、小孩看完电影回家十分不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放映队宁可自己辛苦点,也不愿让乡亲们多跑一里路,为此,他们决定增加放映点,每次放映点最多覆盖三个村民小组。而且,在去放映点的头一天,就通过电话等形式,让放映点村民都能知晓。

 

林国清告诉记者,有些村镇很偏远,放映结束后他回到家中已经是凌晨一两点了,路途遥远,山道崎岖,家里人总是放心不下。 

 

支持他们的,也许是村民们对电影的盼望和热情。每到一个村子,村民们都会给他们送水,帮助接电线,有时还会煮上一碗面条,这让放映员们心里特别感动。看完电影,村民们还充满期盼地问他们什么时候再来,这让队员们感到特别有劲。 

    

服务数十载  敬业始如一

    

肩负农影谓之责,走村上岛谓之任。蕉城区农村电影放映队共有18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那一份责任和信念,以实干和奉献精神,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下乡时不给村里添加安排食宿负担,他们往往只食用自带方便面等干粮,也一直坚持放好电影昼夜驱车返回城区。

    

 

“我们没有休息日这一说,连续作战是我们的工作特点。每一个电影放映者都具有很高的敬业精神,对电影工作是那么热爱。”林国清说道。 

    

1980年12月,刚从宁德五中毕业的林国清追寻着电影梦,走上从事放映农村电影的道路。从16毫米胶片放映机的光影,到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的时光,一月接一月,一年连一年,千斤一诺甘洒青春默默奉献了三十六年。

    

林国清回忆道,那时候农村电影放映队条件很差主要靠人力,队员们经常要肩挑手扛,将笨重的电影胶片机运到各个村落。农村电影放映期间,放映队吃住都在村里,电影放到哪里,放映队就住在哪里,吃在哪里。

    

 

正是这份对电影的热爱,一份服务惠民的热心。让林国清始终奔走在农村放映一线,经常深入各放映点对声光质量进行检测,一经发现亮度、不达标,立即要求现场更新灯泡,并嘱咐电影队要定期清洗银幕,使电影队放映声光质量符合流动数字电影放映技术规范要求。

   

正因为这种执着和认真,他本人也荣膺宁德市人民政府仅两次(2007年、2009年)授予的“十佳农村放映员”称号;2010年又被宁德市广电局和宁德市人事局授予“宁德市广播影视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2010年度)称号。

    

为了让广大蕉城区农渔民兄弟姐妹跟进时代发展潮流,林国清还建立健全起蕉城农村电影微信圈、QQ群,手机App,实行“自下而上,以需定供”互动式菜单式的服务方式。农民表达需求有渠道,意见等直接手机App、微信、QQ汇总到林国清的手机中,为满足村民点“菜”,吃上自己喜欢的电影“自助餐”。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工作环境中,林国清结识他工作中的黄金搭档汤先凤,他是电影公司外聘的兼职农村电影放映员。如今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坚守了25年,协助林国清负责辖区内各个行政村电影放映。由于放映队人手紧缺,不管刮风下雨,农忙时候都奔走在各个乡镇进行放映工作,无暇照顾家里。

   

 “家人的支持,农民群众爱看,是我最大的动力。”这就是这位朴实憨厚的放映员老大哥对记者说的。时光荏苒,岁月在不经意间悄然划过,如今已是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俩位“电影大哥”,依旧为了操劳着这份夜间事业,为了让农村电影放映常在村、常上岛,舍己奉公顾大家的一颗不改初衷的赤诚之心。

    

政策送东风  情谊暖基层

    

一路走来,放映不易,发展也不易。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有12万多支流动放映队,创造了“村村挂银幕,人人看电影”的辉煌景象。

   

 

 改革开放后,农民渐渐富了起来,但电影放映却遇到了难题,生产队解散了,没有“公家”出钱了,宽敞的放映场地也很难找了,再加上电视机的普及和电影片源少、内容单一,也让农民群众对电影失去兴趣。 

    

2004年以来,国家支持电影下乡放映,启动了“2131”工程(做到每月每村一场电影,覆盖率达到100%),每放一场电影由各级财政补贴。 正是各级财政的这笔补贴费用,使电影队下乡服务农民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如何让群众能聚在一起,享受观影的乐趣呢?放映队决定从硬件入手,带给群众更佳的观影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队“装备”不断升级,由原来的16毫米的胶片机,换成了现在的数字放映机,不仅不用换片和倒片,放映出来声光效果好,画面逼真,音响震撼。第一次看到数字电影时,山里的群众发出惊叹:“这才叫电影,演下雨跟真的似的,就是没挨浇。” 

    

同时,放映队还根据村民的需求,配合交警、林业、计生、农业等部门,在电影放映中适时播放一些有关交通安全、森林防火、计划生育等科普教育片,让群众了解更多知识接受更多教育。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也让群众重新热爱上农村电影放映。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群众乐享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蕉城区电影公司总经理顾陈江说道。 

    

 

仅2015年,蕉城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农村放映队就深入全区14个乡镇279个村,放映电影3392场,其中商业片1696场,公益片1696场,观众人数达23.57万人次,超额完成了“行政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放映任务。

    

也是因为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2015年,蕉城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获得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的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公司还荣获过福建省广播电影电视局“2010年度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先进放映队”(2010年12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建党9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优秀放映队”(2011年10月);福建省中兴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2013-2014年度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015年4月)。这些荣誉和成果,渗透着全体农村电影放映员的辛勤汗水和努力。但这也激励着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加倍地努力,为全面落实“立足农村,为民服务”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