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微讯 > 微讯 > 正文

这里有台湾网纹小甜瓜和火龙果在等你来采摘,快快行动吧

2016-07-28 19:42:19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林晓兰

 

素有“茶乡菇镇”美誉的赤溪镇,地处蕉城区东北部,距市区55公里,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耕地面积达2.6万亩,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守着肥沃的土地,过着贫穷的生活。”这是赤溪群众对自己过往生活的概括。村民们说,他们世代生长于此,他们和父辈们也并非不勤劳,却仅能自给自足,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周边一些乡镇。尽管这里许多农产品很有名,却因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群众的荷包始终鼓不起来。

 

赤溪千亩高优农业园区

 

要打破发展瓶颈,激发内生动力来“造血”,显然赤溪还缺少一个能有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大平台”。

 

2013年,千亩高优农业园区落地赤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建设,带动当地农业的全面提质增效,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区农业局局长张昌会说。园区按照“政府服务,企业投资,农民收益”的思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采取一园多区的发展模式,主要建设以新设施生产、新技术运用、新品种种植兼美丽乡村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形成“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利益挂钩模式。千亩高优园区成了带动赤溪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高标准农业园  推“农旅一体化”发展

 

如今,走进赤溪镇,穿行于一排排整齐的设施栽培大棚中,现代化的园区让人眼前一亮。农业气象试验站伫立在田间;高科技温室大棚里遮阳系统、喷滴灌系统一应俱全;展示馆展台上摆放着20多个农业新品种。一个具有现代农业气息的园区颇具规模。

 

据了解,农业园区规划总面积5000亩,分3期建设。截至目前,区财政及捆绑项目资金已投入5500万元,完成一期、二期3000亩土地流转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各类设施大棚1200亩,发展新优果蔬1800亩,并辐射带动雁乐平原及周边8个行政村万亩开发。

 

园区引入水培、气雾化栽培等高新技术,建设的水利、路网、绿化、气象、新品种新技术展示馆和公共服务五大平台(物联网系统平台、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农业展示平台、园区监控系统平台)等基础配套设施已投入使用。

 

在其中一个试种大棚里,一个个圆润的台湾网纹小甜瓜让人眼馋,整个大棚显得生机勃勃。“新品种试种,采用高架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品质,做精品水果。”区农业局主任科员陈雅英告诉记者,作为第三批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园区要从事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辐射推广工作,围绕新兴产业、重点产业进行示范种植,“通过这种最直观的形式,让农民亲眼看到引进的优良品种和推广科学技术的效益,从而打消疑虑,促进先进的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迅速走进千家万户。”

 

台湾网纹甜瓜

 

“同时,区农业局专门成立驻园区专家工作站,安排技术人员长期驻守园区,开展帮扶活动。”目前,园区拥有水产养殖示范基地120亩,水果种植示范基地80亩,高标准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30亩,并配备多名农业推广研究院的农艺师和技术员,技术上依托省农林大学、省农科所,农户能得到产、供、销及生产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全方位的帮扶服务。

 

“下一步要继续引导农企之间形成利益联结关系,在中心城区建立联盟直销点,通过直销、配送、微商等方式,扩大园区产品对外名知度。”赤溪镇分管农业副镇长杨品芬说,园区将建立“五位一体”(管委会+公司+农户+合作社+科研机构)的经营模式,引导帮扶群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园区各项优惠政策,优先与入园企业合作,实现共赢。

 

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能够拔除“穷根”、摘掉“穷帽”,但要让群众真正致富很难。只有更加注重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培育旅游特色优势产业,才能让赤溪开始化蛹成蝶。

 

“我们接下来就想在原来基础上做提升,做到效益最大化。”杨品芬说,“未来,这里将出现一个集种植生产、加工物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目前,园区同步推进高优农业和休闲旅游开发建设工作,围绕打造雁乐溪和西坑溪两条水流域带,整合园林造景、立体农业、休闲观光等资源,把园区升级为景区,突出“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充分发挥园区的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境内原生态森林绿色资源,将农业与乡村旅游同体打造,推动一二三产创新融合发展。逐步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带动群众致富的好路子。

 

企业入千亩园区  农业产值逐年增长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说的正是此时的赤溪。据了解,目前已有2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入驻园区,其中市级龙头企业4家。涵盖新优水果种植、名贵中药材种植、高优果蔬栽培等产业。

 

福建绿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落户农业园的市级龙头企业,公司种植以色列丝瓜、黄瓜、茄子等新品种蔬菜80亩,为全国第一届青运会指定蔬菜供应商。

 

在绿城农业公司的蔬菜大棚里,翠绿的丝瓜根根长得漂亮,挂在枝头等待采摘,董事长魏林海看着它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现在我们最成功的就是从山东引进的以色列丝瓜,瓜大质优,全宁德就我们一家种这品种。”魏林海是大学毕业后来到赤溪,作为大学生创业办起了绿城农业公司。创业过程中,非农学专业的他也遇到过许多头疼的问题,好在园区周全的农业服务政策对他的帮助很大,现在他们也能交出满意的成绩单了,“每天有1万多斤的蔬菜从这里运往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基地还成为观光旅游体验园,游客数量逐年递增。” 

 

7月初,距离应季葡萄上市还有一个多月,速泰农业公司股东林伏树就在自家葡萄园里忙开了,种植的80亩葡萄园喜获丰收,新品种“夏黑”挂满枝头,每天来园自采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采用喷管施水,滴管施肥,大棚内恰到好处的保温措施打破了葡萄的休眠状态,让它提前成熟。”来自福安的葡萄种植户林伏树指着大棚里现代化的设备说到,“农业园给落户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很诱人,我和合伙人就从福安迁到这里种葡萄。”今年是他们种植“夏黑”葡萄的第二年,每亩产量从400斤增至1300斤,预计明年还会突破2500斤。 

 


火龙果果园

 

无独有偶,农业园还吸引了来自浙江的客商。成片的红肉火龙果树争相长出果实,长势良好,给远道而来的客商带来信心,“这里的基础设施做得很好,产品能快速运走,实现丰产又增收”,来自浙江的浦海农业公司股东李森说,“而且气象、专家服务等都很完善,能及时获得农业技术指导,不耽误农时。”

 

2015年浦海农业公司与赤溪镇签订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地租赁合同,租地290亩,引进新品种火龙果、水晶杨梅、美人柑橘等精品水果。目前,园区种植红肉火龙果面积达100多亩,预计总产值达1000万元。“到8月份,火龙果就会成熟,迎来游客采摘旺季。”

 

现代农业的繁荣发展,也冲击着当地小农观念的转变。赤溪镇村民也玩起入股、合作经营,学起现代种植技术。

 

在赤溪,种植果蔗一直是本地农民的老本行,2007年当地果蔗出现滞销,李新团带动村民成立了桃源甘蔗专业合作社,然而由于育苗品种依靠广西引进,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天气变化大,缺乏有效的保鲜加工技术,多年以来果蔗行情并不理想,这也让种了10多年果蔗的李新团萌生了“退意”。

 

“农业园的进入,给我们带来的是春风,园区建起大棚,让我们可以不再靠天吃饭了。”李新团说,2013年以来,合作社的村民已从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100多人的规模,农业园的带动,大企业的入驻,给大伙提供的机会更大了,合作社成员开始分工,从事各类果蔬种植。“现在我们还可以做甘蔗育苗、脱毒苗,都很成功,不用再从其他地方购买种苗,品质有保障。”

 

土地流转,挖掉了地理上的穷根;创新思路,拔掉了思想上的穷根。到2016年,示范园区内农业产值年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同类地区10%以上,良种化程度达98%以上,钢架大棚80%以上,水肥一体化50%以上,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

 

农民成产业工人  精准扶贫成效凸显

 

投资者对现代农业园区充满信心,当地农户更是笑逐颜开。除土地流转租金收入以外,在园区工作的农民,每月工资收入均在2500元左右,并被企业编入在册工人行列,享受同等的劳保。据区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吴乾守介绍,园区还办起了农民田间学校,邀请科技专家定期对农民的生产种植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种植新技术,坚定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区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吴乾守查看基地

 

 

在绿峰农业基地打工的村民何爱忠,今年52岁,他乐呵呵地说:“现在土地租给农业公司,我还能在家门口挣钱,学种植技术,一举两得。”何爱忠介绍说,整治后的耕地流转给农业公司,一年租金是200公斤的谷子,公司还聘请他到农业园区打工,“农民变成跟工人一样,每天都在这里上班,每个月都有工资拿。” 

 

在青清农业有限公司打工的村民黄国平又是一位受益者,作为90后农民工,过去他一直在外地打工,每月赚的也仅够在城市的日常开销,两三年来一点积蓄也没有。2014年,农业园区需要工人,他就带着老婆孩子回乡,来农业园工作了,“在家门口做事情,吃住都在家里,现在一年可以攒下两万,很满足。”

 

在绿城农业公司做蔬菜采摘工作的宋杨菊,今年45岁,是桃源村的一名聋哑人,也是本地的贫困户,丈夫身患残疾基本丧失劳动力,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需要抚养,一家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人身上。然而在过去,她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据村邻介绍,从园区创立开始,宋杨菊就在这里找到了一份每月两千多工资的固定工作,还能照顾到家里的孩子和丈夫,宋杨菊的脸上多了许多笑容。

 

 

当地村民成产业工人

 

据了解,目前园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800多名,其中相对固定工人100多人,月收入两千多元;季节性工人700多人,年支付工资200多万元。成为该镇解决贫困户就业难的主要渠道。

 

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赤溪镇贫困户有355户1004人,经2016年2月复查,达到脱贫要求的有207户526人,剩余贫困户148户478人。

 

赤溪镇党务副书记林辉扬说:“通过发挥园区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的优势特长,与贫困户有效对接,以因户制宜、一户一策达成扶贫目标,效果喜人。”

 

千亩高优农业园在扶贫方面可发挥的潜力还有待挖掘。据林辉扬介绍,赤溪镇正探索“1+X”企业帮扶机制,以期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自我“造血”。具体做法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1家园区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帮扶带动,建立小额贴息信贷,鼓励贫困户入股分红。同时,该镇还积极探索试行“幸福家园工程”,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帮助10户计生二女户向上争取的小额贷款入股企业,同时受聘为企业工人,除了赚取工资外,每年还可以参与企业利润分红,实现“打造产业———提供就业———实现脱贫”的良性循环。

 

·End·

 

责任编辑:Hs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