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微讯 > 微讯 > 正文

寻找属于咱宁德人中秋记忆中的传统味道

2015-09-25 11:43:13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图 汤少贵 李锟

 

出炉的月饼

 

  中秋将至,各式月饼琳琅满目。如今的月饼大多走入了“机器时代”,而市区南门桥头下有一家60多年的老店,还一直沿袭着手工月饼的制作技艺。

 

  “八月十五月儿明,爷爷为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一块月饼一片心……”当天,要为记者打月饼的不是爷爷,而是南门桥头下“南桥明灿”饼店的手工月饼传承人何乐灿。虽然每年中秋节都有吃月饼,但记者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领略手工制作月饼的魅力。

 

擀面皮

 

  何乐灿的家在市区南门桥头下的一个深巷里。在老屋的店铺中,何乐灿开始了手工月饼的准备工作。刻有“南桥何记”的红章、木桶、簸箕、擀面杖……这些正逐渐淡出我们生活的日用品,在这里看到,让记者倍感亲切。

 

包馅

 

  和面、起酥、捏馅、包裹、打型、成型、烘烤……一块小小的月饼,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丝丝入扣、紧密相连。何乐灿最擅长的就是“擀月饼皮”,这也是传统月饼最体现手艺的地方。一块面、一块酥,包裹起来重叠、擀制、再重叠,这道工序被称作“起酥”,可以起十几层,层薄如纸。经过这道工序之后,月饼的皮便可呈现那种“渣渣落满桌”的酥脆,这也是超市里的广式月饼所不具备的。何乐灿说,这月饼看似简单,其实全凭经验。这馅里放多少油多少糖,面粉里加多少水,如何保证每一个月饼馅足料均匀,都是多年经验累积出来的。“这一个月饼的油皮是40克,不用称,我手掂量一下就知道。”何乐灿笑着说。

 

刷蛋黄

 

  包好馅,成好型,送进烤炉前,每块月饼还会被敲上一个大红章。“这是给月饼上彩妆,是传统宁德月饼的做法,图得是个吉利,这章用的是纯天然的材料,可以放心食用。”

  

  紧接下来的烘烤,决定着月饼的口味、卖相。师傅水平高低,在烤炉上最能体现。由于传统月饼采用双面烤,要掐准时间及时翻身,而且现在每天大概要做800张月饼,一个烤箱里有不同时间段放进去的月饼,哪盘先放,哪盘先收,动作不仅要迅速,火候掌握也至关重要。“这样烤出来的月饼,色泽才会均匀”。

 

盖红章

 

  坚持传统工艺,踩着“怀旧”的节拍,走的平民路线,这是传统月饼的生存之道。今年做月饼的原料普遍上涨,市场上一些鲜肉月饼都跟着涨价,但何乐灿一家人经过合计,最终还是决定不涨价。每张半斤重的月饼依旧是10元。

 

  不少市民对传统月饼的“老味道”情有独钟。如今,市场上月饼品种繁多,有冰淇淋的、广式的、抹茶的……吃来吃去,新鲜劲一过,各种月饼的口感,都摆脱不了一个字“腻”,人们的味觉渐渐地变得怀旧了,又怀念起那朴实的老味道。何乐灿说,现在到他店里买月饼的,一半以上都是老顾客,有些客人买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相互之间也都有感情了。

 

进烤箱

 

  “去年经朋友介绍来这里订购了手工月饼,觉得很好吃,传统的馅料好,价钱也公道。今年中秋节又要到了,打算送一些给上海的朋友和居住在新加坡的妹妹,让他们回味一下童年的味道。”前来订做月饼的陈先生说到。

 

  “店铺是从我父亲手上开起来的,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历史了,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做月饼,现在轮到我接手,将手工月饼传承下去。”传统的手工艺及童年的味道不仅吸引了附近的人前来购买,通过口耳相传,也吸引了其他镇街的居民前来购买,他们甚至将饼寄给远在外省或海外的亲人。

 

翻面

 

  “因手工月饼制作复杂且耗时,口感比较纯正,所以月饼每年都是供不应求。”何乐灿告诉记者,从农历七月十四过完后,就有市民前来订购月饼。“今天月饼的预定量是400斤,一张月饼通常是半斤。”

 

  “这个油必须把它炼好,猪油要是没炼好就不好吃。再把练好的油、糖、面粉加入和面机搅均匀做备料。”在作坊里,已经90岁的何老向记者介绍道。随着年龄增长,何老已感到体力不支,长时间的站立让他感到身体不适。他把自己的手艺传承给儿子何乐灿。

 

刚出炉的月饼

 

  “这个手艺传承给我已经有30年,我要把这个技艺传承给下一代的年轻人,尽管现在用机器生产月饼要迅速得多,但我仍然坚持手工制作,因为这不仅会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食物,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何乐灿说。

 


责任编辑:FMT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