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微联盟 > 今日福安 > 正文

“非遗”瑰宝——金斗洋畲家拳

2014-09-04 20:52:09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微联盟栏目由宁德市官方微信公众号“今日福安”、“幸福福鼎”、“大梦蕉城”、“长寿柘荣”共同联办。本期刊载:“今日福安”推荐文章《“非遗”瑰宝——金斗洋畲家拳》。

 

  这是个武风荡荡的小畲村。畲族人崇尚习武,相传泉州南少林和尚铁珠在这里隐居,并将少林真功夫传授给当地畲民。南少林拳与畲家古老的盘瓠功夫融合,演化形成如今的实战技巧强、健身价值高并独具风格的畲族传统武术。

  在福安金斗洋村,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12岁左右的孩童,只要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习武的,绝大多数男性都会打畲家拳。每到夕垂日落、夜幕降临,这个六七百人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可以听到练拳、对棍的习武声。如今,甚至有外国友人慕名而来,了解和学习畲家拳。这里就是被誉为“武术之乡”的福安市康厝畲族乡金斗洋村。

 

“对杖”技艺传授

 

近代畲家拳 南少林武僧曾指点?

 

  说起这畲家拳的渊源,还有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相传清雍正年间,少林志士四起,酝酿反清复明大计,他们胸怀“蛰伏待日施冷眼,终须有日可亡清”之志,隐匿在据称是反清复明秘密基地的南少林寺。

  清朝廷得知后,派兵焚毁南少林寺,肆意杀戮寺僧,幸存的铁珠、铁鞋、铁柄、铁板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难。铁珠流落民间,几经辗转后,只身逃到这个名为金斗洋的畲族村。善良、豪爽、仗义的村民见铁珠蓬头垢面、疲惫不堪,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热情地收留了他。于是铁珠换姓为潘,在此隐居下来。

  然而,铁珠反清复明之心不死,发誓要为死难的师父和师兄弟们报仇。他仿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举,把雍正皇帝对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为第一,独吞少林四家僧”蔑视之词挂在墙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励自己刻苦练功。

  铁珠不分白天黑夜苦练不掇,困了就睡在一张窄小的木凳上,刚一苏醒便一轱辘起来继续练功。他头戴百余斤的石帽,身穿数十斤的沙衣,打树桩、练铁砂掌、抓石豆腐等少林功夫无所不习。房前屋后和树木、青竹,经他的拳打掌击、脚踢头顶,枯了一片又一片。寒来暑往,三年后,铁珠的功夫大有长进,练成了“铁头、铁身、铁臂、铁掌、铁指”的少林真功夫。

 

畲家拳“二指摸珠”

 

  畲族是个尚武的民族。铁珠看到村里的畲民们平日里十分喜爱舞刀弄枪,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习武功,准备积蓄力量,推翻满清王朝。此后,铁珠开馆授徒,由于世代畲民流传的好武之风,很快在畲族聚居的金斗洋村掀起了练武热潮。

  村里不少畲族青年已练就一身祖上传下来的盘瓠功夫,又得到铁珠悉心指教,这使他们武艺精进、如虎添翼。数年后,铁珠病逝,徒弟们为继承师傅的遗志,广收门徒教习武功,并逐步将盘瓠功夫和少林武功融于一炉,演化出实战技巧强、健身价值高并独具风格的畲族传统武术。

  尽管传说故事虚实难辨,可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拳相似性确是毋庸置疑的。厦门大学教授郭志超在《畲家拳与泉州南少林的渊源关系初探》一文中写道,金斗洋畲拳有“三战”、“四门”、“七大步”等十几个拳术套路。而泉州南少林拳亦以“三战”这一套路作为入门基础,金斗洋的“四门”与南少林的“二十”相似等等,皆说明金斗洋的拳术风格与泉州南少林极其接近。

 

畲家拳空手对打

 

讲究“疾、硬、力” 武术行家皆称“好”

 

  畲家拳是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编创出的一套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掌法、指法的传统武术,它的“一疾、二硬、三力”的特点被誉为“三绝”。

  据悉,畲族传统武术擅长手法,拳、掌、指、勾等手法交相多变,尤以小动作居多,有时仅一个进步或退步就有数种甚至数十种手法的变化,各种手型手法的交替变化常使人眼花缭乱。稳马是畲家拳的主要特点之一,演练时步法稳健、固如磐石,很少有高踢和跳跃的动作。发力刚猛是畲家拳有别于北拳的重要特征,畲家拳的发力常伴有“咳!”、“嗨!”的吼声,以助发力和拳威。畲家拳多短手短技,运动中出手短、收手快,且“手不离子午,技不离中门”地紧护“门户”。畲族武术腿法少而低,以蹬、弹、踩为主的腿法均“踢腿不过腰”,与北拳的“拳打三分脚打七”形成鲜明对比。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