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人物 > 正文

他代表着宁德300万人民,打响反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2015-09-02 08:41:08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黄婧

 

林志鸿

 

  “八·一三”沪松战役,他代表着宁德300万人民,打响反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他自幼勤学,并秉承遣训进入黄埔军校,一毕业便奔赴战场,军旅生涯在八年抗战中度过;他参加多次战役,饱受弹烟熏肺,患严重肺炎,抗战将胜时,遗憾病故。他,就是闽籍民族爱国壮士林志鸿。

 

后人祭扫

 

  4月7日,2015年清明后的天空飘着如丝细雨。我来到洋中,探访抗战志士林志鸿之墓及其生平遗事,并非事先知晓,却在山路上遇到了前来扫墓的林志鸿后人。或许是冥冥之中天意如此,定要让这掩埋于青山荒草中的壮士英魂不再默默无闻,让其爱国义举现于世人,以勉来者。

 

林志鸿
“长事贸迁,以德中起家乐善不倦”
 

 

  林志鸿父亲的墓冢独立在荒田旁,而林志鸿之墓与之相隔甚远,在一座矮山中。三十年无人祭扫,岁岁枯荣的杂草让每一步都深陷其中。奇怪的是林志鸿之墓未有其名,而其父的墓志铭却几乎记载着林志鸿的生平事迹。

 

  扫墓人中,林志鸿的大儿媳妇已年逾古稀,三十年前,她随丈夫远走湖南,未曾回乡。如今,丈夫已逝,她带着儿女重返故土,祭奠先人,也要再看一看曾经居住的老屋,和儿女讲一讲老屋回忆。

 

  “公乡先贤林仲麟先生之裔也,少识时务有才气及长事贸迁,以德中起家乐善不倦,凡乡村学校乡团之设立均悉力赀助,不少勒里闬称之,且常为乡人排难解纷,有鲁仲连风。”

 

老房子

 

  林氏祖宅位于洋中镇溪富村,这座破败的老房子可是当年村里富户,且热善好施,受乡里称赞敬重。林宅沿街是一间收购茶叶的商铺,商铺前的村道曾经沟通着闽东各县,南来北往的茶贩将茶叶贩运至此,再由林家销往福州。

 

  老屋里,不见故人。时光磨去昔日的繁华,只余土墙上当年战乱时的弹孔、瓦片上生长繁茂的青苔和阁楼木板不堪重负的轻吟。

 

林志鸿
“塚头之阳子病,未能谀墓”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会战爆发。同年11月,新增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战局于中国极为不利,中国军队遂进行撤退,上海沦陷。林志鸿在前线罗店之役中右手负伤,回乡探亲养伤。

 

  1938年春季,曾任民国海军总长的萨镇冰前来看望林志鸿。林志鸿因右手负伤未能为父亲谀墓,萨镇冰代林志鸿为其父作墓志铭。“今春,公卜葬于古,塚头之阳子病,未能谀墓,为之铭曰:志虑迈越、鞠育为邦、桂兰有庆、宗绪繁昌。”萨镇冰的撰铭可以说是林志鸿留于这世间唯一的平生记述。

 

林志鸿之墓

 

  林志鸿的军旅生涯自始至终于抗战中度过,他外出求学征战多年,除最后病死家乡外,仅三次回家,留下两儿一女,萨镇冰称赞两子“头角峥嵘皆英物也”,如今长子、小女儿已故,次子远在海外。

 

林志鸿
“猿臂长林,前程诚未可限”
 

 

  林志鸿生于1910年,为家中独子,自幼便被送去读书。高中毕业后进入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十期同学录上记载:“林志鸿,25,福建宁德县西乡”。林志鸿家中原存有黄埔十期同学录、家书及军服、绶带、勋章,只可惜世事变迁,如今只余下一条腰带、一张相片。

 

萨镇冰所撰墓铭

 

  “公于民国十二年值乱变捐馆哲嗣,志鸿君年甫十三,遣嘱德配陈氏培育成材以报国家。志鸿君以高才生卒业于省学院高中,遂秉承遣训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供职三十六师上尉连长。“八·一三”沪战爆发参加前线罗店之役,著有勋劳。猿臂长林,前程诚未可限。”林志鸿确如萨镇冰所言,前途无限。1938年至1944年,林志鸿任职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混成旅上校参谋长,期间随宋希濂部队远征云南保山,参加滇西抗战。“儿受黄埔精神爱国已定,现受命远征滇缅,抗战未胜利不能回家,恕儿不孝望娘保重。”这是他远征前寄回的家书,日寇未灭,无以为家,仅以家书解思乡之苦。

 

  战场上弹烟熏肺,林志鸿患了严重肺炎。据其家人所言,林志鸿去世时年仅35岁,由于病重,正是大年三十夜里,离抗战胜利仅余数月,年轻的军官带着遗憾,与世长辞。

 

记者手记:

 

  作为抗日志士,关于林志鸿的记录实在太少,除却一段难得而珍贵的墓志铭,只黄埔十期同学录、宁德市志里的寥寥数句。然而,像林志鸿这样的抗日战士又实在太多,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在祖国被热血染红的土地上,处处可埋忠骨,他们的名字或许随时光被埋藏,但其英魂永不灭,永远被后人铭记。

 


责任编辑:FMT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