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书香宁德 > 探秘 > 正文

蕉城历史名人榜 —— 著名天文学家陈普

2014-08-12 21:33:45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嘟嘟嘟嘟——嘀!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XX点整……”收音机中传来的对时的声音,提示着人们按时作息,把握生活节奏。当望着各式各样造型精美、计时精准的电子钟表,不少人不禁要问,生活在古时候的人们,在钟表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是怎样计时的呢?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有一种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而发明的刻漏壶,发明者是古代闽东的一位著名天文学家陈普。近日,记者来到陈普的故里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探访先贤留下的时空印记。

  位于蕉城区西北部的虎贝乡文峰村,是我市历史文化名村,于2008年12月26日被评为“宁德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自古人杰地灵,这里蕴含悠长的文化历史,丰富的文物景点、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令人留恋,是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名儒陈普的出生地,也是清朝爱国守台著名将领黄礼鉁的故里,现代钟表的雏形刻漏壶就在这里发明问世。

 

陈普发明的刻漏壶陈列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中(资料图)

 

计时模糊 时间认识凭想像

 

  古代的闽东,百姓缺少精确的报时方法,晚上想要知道时间,几乎全靠打更才能知道。以农耕为业的人们,更加没有一张精确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因此古人虽有“人生苦短”的慨叹和“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箴言,但这从未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

  古时候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比较模糊,因而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也比较模糊。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不见不散”等相当模糊说法。“掌灯”的时间和季节有关,和天气有关,和地理位置及生活习惯也有关,因而没有确定的时刻;“日上三竿”首先在计量上就无法进行,只能凭借想像的太阳高度来确定一个大概的时间,如9点、10点、11点好像都行;“不见不散”更是没有确定的时间期望值,只能是人们活动结果的一种愿望,是最没有时间效应的守时方式,但又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守时方式,直到刻漏壶的发明,让这种状况有了改变。

 

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的陈普祠堂中的陈普塑像

 

乱世隐居 潜心研发刻漏壶

 

  “陈普(公元1244~1315年)字尚德,号惧斋,他可以说是我们闽东的骄傲,由于他生于宁德旧称二十都石堂(今属虎贝乡文峰村),世称石堂先生。”在村东的一座饱经风霜的祠堂里,村党支部书记、民俗专家黄垂贵向记者介绍道,“他自幼家贫,励志发奋,苦读不辍。到了十几岁时便已博览群书,广见博闻,除六经外,他还熟谙天文、地理、算数之学,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据《福建通史》记载,陈普成年后,潜心探研朱熹理学。南宋末年,他到浙东游学,经数年刻苦磨砺,终精通经史,学识超群,名闻闽浙。宋祥兴年间(公元1278~1279年),陈普返回故里。时值宋朝将亡,兵戈四起,生灵涂炭。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以著述自娱。

  关于刻漏壶的发明,史籍并无详细记载,只能从当地的传说中管窥一斑。相传陈普是个很珍惜时光的人,他每日天刚蒙蒙亮便起床看书、作学问,到了晚上就来到村外的“沉字桥”上观测天象。有一日,他从屋中盛水用的瓦缸中汲水洗漱时,水从缸中溢出并沿着缸口向下滴漏不已,这启发了他的思路。于是他用铜铸造了一个壶,在其中注满水,壶身下端开一漏孔,其下置一受水斗,控制水滴漏的流量,以注满受水斗一时辰为计。

 

陈普祠堂

 

设计精巧 世人惊叹准确度

 

  陈普所研发的刻漏壶究竟是什么模样?当年亲手所铸的原件早已随着他的辗转不知所终,然而根据他的著述所造的刻漏壶,至今仍在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这座刻漏壶造于元代延祐三年 (公元1316年),由广州冶铸工人冼运行等人铸造。这是我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它由大小不等的4个铜壶组成,依次安放于阶梯式座架之上,高为2.64米。各壶皆有铜盖,第一、二、三壶下端均装有龙头,龙口滴水,依次滴注储入受水壶中,受水壶的铜盖中央,插铜尺一把,长66.5厘米,尺上刻有十二时辰,自下而上为子至亥时。铜尺前插放一木制浮箭,下为浮舟,随着水位提高浮箭逐渐上升,显示时刻。所以又称“刻漏”。在清《广州府志》中,对它的使用和计时精确度都有较详细记载:“昼漏卯初一刻(5时15分)上水,夜漏酉时一刻(17时15分)上水,水加一刻则箭浮一刻,水与壶平,而昼夜箭刻尽。”这座刻漏壶原放在广州城垣的拱北楼上(原址在今北京路),用以报时。1959年这座刻漏壶被收藏入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钟表发明之前,中国每个城市都设有鼓楼,配备专职人员预报时辰。宋代以后,因安上陈普发明的刻漏,报时就更为准确了。以福州鼓楼的刻漏为例,一天的误差只在20秒之内。许多古书中都记载到这一刻漏走时精确。从宋咸淳年间经元朝到明末,使用了近400年,仍然保持很高的精确度,世人惊叹为“应时升降,纤毫无爽。”刻漏壶的发明,使我国古代曾领先世界计时技术达千余年。

 

从古至今 传统计时影响深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刻漏壶早已退出了计时工具的序列,然而它对于我国乃至全世界计时技术的影响和地位却不容忽略。如今的计时每昼夜为24小时,在古时则为12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等等。

  1912年1月2日,推翻了满清王朝的中华民国政府宣布,自此开始采用公历(民间也称阳历)。但是,在开始的几年里,中国各地的计时方法还是采用当地的“地方平均太阳时”,因为当时的中国,钟表才刚刚开始进入民间,更没有广播电台来为人们报时,大家还是习惯在本地看太阳来定时间。到了1914年时,民国政府的中央观象台改用北京地方的太阳时来发布历书,也就是说,开始以北京的太阳时来作为全国的一个时间标准,这是一大进步。

  有趣的是,古人在表述时间所说的“鸡叫三遍的时候”或“吃晌午饭的时候”,时至今日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尽管这种表述比起“几点几分”来很不精确,但似乎更具形象而易于理解。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