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关”——百年时光的华美与沧桑
三都这个小镇并不是笔者第一次踏足,但为了“福海关”的遗址而来,却是头一遭。
日头毒辣,但晴空朗朗,映照在碧波之上,尤显得开阔无垠。从码头乘坐快艇,海风尽拂,几分钟便抵达了三都镇。行走在小镇的街市上,见者寥寥,沿街的铺面,小店与主人都恹恹欲睡。遥想起百年前这里曾经有过的显赫与繁华,如今多少有些清冷与寂寥。
要寻访的“福海关”旧址地处半山腰,于是一路沿着山道往上走。沿途除了松柏、竹子、芭蕉、还有好多叫不出名目的树种,枝叶繁盛,清凉阴翳。忽然同行者说:“看,那就是福海关。”抬头一瞥,一座红黄相间的建筑在不远处的树丛中若隐若现,很是惹眼。于是加快了脚步。然后一个拐弯,出现一块开阔的平地,“福海关”就在一棵大榕树的依傍下,整个儿地呈现于我们面前了。因了2008年的全面修缮,现在看到的“福海关”面目焕新,这座明黄色墙体、朱红色门窗的双层西洋建筑,一点也看不出岁月的烟尘。
“福海关”旧址
此刻,位于三都松岐村半山顶上的“福海关”静静地雄踞着,这座福海关税务司公馆别墅,明艳的色彩在荒草遍野、树木横生的山野上显得那样突兀。大楼的门窗紧闭着,铁栅栏上栓着锁,有藤蔓弯弯曲曲地绕了上来。该建筑是现在三都岛上福海关物业仅存的一栋,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砖木混凝土结构。这里的视野非常开阔,正对着三都澳的港口码头,所有进出船只尽收眼底,无须望远镜也看得清清楚楚。
从半山腰俯视,清朗的天空下,山海朗润,“海上浮城”渔排安卧,偶有快艇一掠而过,是一派的祥和静穆。再把目光往回收一点,就看到教堂的穹顶和修女院的屋瓦,一致的青灰色。它们与“福海关”遥相呼应,细述百年往事,成为三都澳早期开发开放的历史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和近代建筑考古价值。一切寂静无声,我们仿佛听到了百年前的汽笛穿越了时空依然在三都澳的海面上嘶鸣着。在这浸染着百年风霜的传奇的小镇上,让人神思恍惚。
“海上浮城”渔排安卧
“福海关”风雨飘摇已百年
公元1898年,满清政府主动开放福建省福宁府三都澳,将三都澳内的三都岛正式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次年在三都岛上成立“福海关”,成为当时福建三大海关之一。设立后,先后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公司到此开办洋行。意大利设领事馆于此,一时商贾云集,这个小镇前所未有地喧嚣起来,“三都澳”也名扬四海。但一向闭关自守排外的清政府主动开放通商口岸,这其中似乎有着许多屈辱和难言之隐。
“当时是因为甲午战争中国赔款,需要多征收一些税款来赔款。还有当时19世纪末,有很多西方列强在蚕食中国的沿海的许多口岸,就是强租强借。所以当时有很多国家如:意大利、德国、日本等都想租借三都澳这个天然良港,所以清政府就决定把它开放,一个可以增加税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也可以借这个机会抵制列强的入侵。”一位海关从业人员介绍说。
“不过,闽东地区的茶叶、木材、粮食等等的贸易量还是有一定的规模,加上这个港口条件的优越性,所以对外贸易具有了一个比较雄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开放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海阔水深的良港优势,成为三都澳被清政府选中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也由此揭开了三都澳“福海关”110年的风雨历程。清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9年5月8日,大清镶红旗协领明玉会同海关税务司前往福宁府三都岛成立“福海关”,成为当时福建省继福州的“闽海关”和厦门的“厦门关”之后的第三个海关,并在东冲口设立东冲常税总关,管理闽东各处常关分支、卡。“福海关”主要职责是监管进出口船舶、货物、物品,稽查税务,征收关税,查缉走私,还包揽了与海关业务无关的港务、海事、邮政、灯塔航标等事务。
史料上记载,“闽海关”、“厦门关”、“福海关”均是茶叶出口的重要港埠,尤其是三都澳还被誉为“海上茶叶之路”,这是继汉代以来“东方丝绸之路”后的又一条重要海上茶叶贸易通道。
据有关统计,1899年至1949年,从三都澳港出口的茶叶占福建省出口茶叶的47%至60%,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6.42%至30.19%,占三都澳港出口货物总值的90%至98%。热闹繁华、发展鼎盛的三都澳也成为各国侵略者争相抢占的地方。英、美、德、俄、日、荷、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13个国家在此设立公司或洋行,如美商“美孚”、“德士古”,英商“亚细亚”煤油等;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这三大银行在这里设立分支行;广东、江苏、福州、宁波以及古田、福安、宁德城关的官僚地主、资本家也纷纷前来三都岛占地开业,众多钱庄、商行、大旅社、鸦片馆落户岛上;梵蒂冈教廷还在此修建了天主教堂、修道院等建筑。美英还修建了杂货码头和石油码头,形成了设施完备的商港。当时,三都澳通过转口贸易为大半个中国供应“美孚石油”和其它日用品。在当时,“三都澳”成为世界地名,国外邮件只要写上“中国三都澳”便可寄达,三都澳的影响可见一斑。
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港作为华东抗日物资集散地和军供油料储备基地之一,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1938年-1940年,日军疯狂轰炸三都澳,并两次登陆三都岛烧杀抢掠,致使岛上大量西式建筑和商号民房遭到毁灭性破坏,繁华的港口从此风光不再,“福海关”也从此“福”相不再。1942年,持续的战争破坏导致外贸业务和税收的急剧萎缩,“福海关”降格为闽海关下属的三都澳分关,并随着1949年全国解放而闭关。三都澳这片刚被开发的土地,从此再度封闭于东海之滨。1952年,三都澳奉命辟为军港。
岛上尚存的西班牙哥特式天主教堂
越过沧桑 昔日风韵再现
“福海关”作为福建海关史上特殊产物,从成立到撤销只经历了50年的短暂“寿命”,整整半个世纪,它不仅不能给我们国家和闽东人民带来财富,反而成为外国列强巧取豪夺的“吸血”工具。但是,“福海关”的设立毕竟向世人昭示了三都澳潜在的开发与开放的巨大优势和文化积淀。
有关专家认为“福海关”在福建乃至整个中国海关发展史上都有其十分独特的位置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鸦片战争以后闽东北对外贸易发展史、社会经济发展史、抗日战争史,保存三都澳近代历史风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海关总署对修复和保护“福海关”旧址十分关注。2008年,福州海关投入专项资金70万元,历时5个月,对“公馆楼”进行了加固修葺保护。2009年11月30日,“福海关”旧址以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建筑特色名列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中。
“国运兴、口岸兴,口岸兴、海关兴,”为了适应闽东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在“福海关”关闭44年后的1993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德海关正式开关,同年9月23日,国务院批准宁德三都澳城澳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掀开了宁德设关服务开放、开放促进开发的崭新一页。三都澳“福海关”在经历了那风光一时但却不堪回首的如烟往事后,终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2005年10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宁德三都澳港城澳口岸更名为宁德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以环三都澳的综合开发带动山海、城乡联动发展,促进宁德迅速崛起;2008年,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被福建省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1月,省口岸海防办、福州海关等相关部门与宁德市人民政府签定《支持宁德环三都澳区域综合开发建设备忘录》,突出支持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建设,支持宁德临海临港产业发展和宁德港口岸扩大开放。
岁月蹉跎,物是人非。三都岛上那幢历经三都澳百年来开放与战争、繁华与落寞的古洋建筑经内外修葺、加固保护,已经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韵。而在经历了110年沧桑巨变后,三都澳“福海关”也将如这仅存的建筑一般,掀开全新的一页,再铸辉煌。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14-01-24)霍童外表少林鹤桩拳
- (2013-12-30)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一)
- (2013-12-24)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三)
- (2013-12-23)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二)
- (2013-12-19)宁德“黑玉断续膏”的秘密
- (2015-05-27)水密隔舱福船:迈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征程
- (2014-08-12)漳湾镇疑发现600年前宁德贤人韩信同墓葬 蕉
- (2016-05-25)南际山中藏着一座300年的古刹,见证着宁德的
- (2016-05-19)闽东一奇男子:历官四省 所至有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