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书香宁德 > 探秘 > 正文

霍童剪刀 一门百年技艺的光荣与梦想

2014-01-17 10:36:00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清晨,当天边的朝霞在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溪上洒下姹紫嫣红,老街的“仁记”剪刀铺已开始了一天的手艺活,生炉、炼坯、锻打、淬火……

 

龇牙、发力、锤击,一会儿工夫,郑如元老师傅便汗珠闪闪

 

       “叮当叮当”这清脆的打铁声,已在霍童镇的曲仄老街里久久响彻了200多个年头。作为闽东传统名剪之一,200多年光阴里,霍童“仁记”剪刀有过辉煌,有过寂寥,但依然坚守着。伴随着霍童溪生态旅游经济的推进,她的传承发展梦又一次升腾……

       在闽东,两把剪最出名,一把是柘荣剪刀,另一把便是霍童“仁记”剪刀。在霍童,至今还沿袭着购“仁记”剪刀作为嫁女陪嫁品的风俗,寓意婚后生活和美富足。民国中期,霍童剪刀迎来鼎盛时期,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仅清明古街上就有16家剪刀铺,从业工匠50多人,日产约150把,年产五六万把。此后因战事,海外出口受阻,销路大减,从业者纷纷改行。至1948年生产者只剩19人,年产剪刀不过2000把。

 

一把剪刀,700多次锤击

 

       49岁的郑国辉和75岁的父亲郑如元,是目前还在坚守祖业的霍童“仁记”剪刀传人。父子俩分工协作,一天只做七八把剪刀。

       郑国辉告诉记者,“仁记”剪刀是全手工打制,一把剪子从铁坯熔炼到成品上市,要经历30多道工序、下锤700多次。其特点是在刀口处钳以精钢,技术要点在于淬火准确,火候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以达到刚柔并济。若久用变钝,一经重磨,锋利如新。一把剪刀,可用上二三十年。

       手艺虽精,可如何传承,一直困扰着郑家父子。

       霍童镇推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热潮,让他们又一次燃起了希望。

 

你下锤、我熔炼,父子俩分工协作,缺一不可。就在这清晨叮当作响的锤炼声里,霍童老街被唤醒

 

       这座坐拥碧水的千年古镇,素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美誉,人文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优越。近年来,当地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打造3A级国家旅游景点,着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非遗线狮馆,力求将流动的非遗产文化与静态的古建筑相融合,打造宁德市乃至全省的休闲旅游集散中心。随着生态旅游效应的逐步显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受益于此,当地土特产、民俗工艺品开发日渐升温。

 

配剪。长年手艺活,老人满手厚茧

 

       “希望在霍童镇旅游文化的带动下,‘仁记’剪刀能扩大知名度,拓展市场,以此寻找转变契机。”郑国辉说。

 

蕉城在线(王志凌、林翠慧 图/文)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