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畲韵金涵 > 产业先行 > 正文

甘薯地摇身一变“聚宝盆”,农村致富能人在这里!

2016-11-29 16:08:09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大梦蕉城(林晓兰“不到两年时间,我们后溪村的20户精准扶贫户有12户已经摘下贫困帽,到年底还能再实现6户脱贫。”金涵乡后溪村村支书吴瑞章高兴地向记者说道。

 

后溪村距金涵乡集镇所在地17公里,是金涵乡最边远的一个山区村,过去,由于交通闭塞,普通农产品销售利润单薄,越来越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全村1550人,其中70%的村民都在外打工,常住人口也仅剩四百多人,其中多是老、弱、病、残户。后溪的贫困情况成为金涵乡党委、政府以及后溪村两委的心头石。

 

 

不到两年时间,后溪村脱贫工作就有了可喜的变化:20户精准扶贫户到年底就可实现18户脱贫。如此成效,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还得从村民吴孝礼的创业故事说起。

 

 

村民在收获甘薯
 
 
 

 

眼下正是甘薯收获的季节。近日,记者走进蕉城区金涵乡后溪村,在一大片甘薯地里,看见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收获着今年的甘薯,一旁整理装袋甘薯的正是吴孝礼。

 

后溪村自然环境优良,非常适宜甘薯的生长。吴孝礼告诉记者,这是他回乡种植甘薯的第四个年头,而这些甘薯成熟后将被制成甘薯粉,销往罗源连江一带。

 

收获的甘薯
 
 
 

 

吴孝礼指着400多亩的甘薯地说道:“不要看这些甘薯普普通通,这可是我们后溪村的‘致富宝’。”

 

原来,早在2013年吴孝礼返乡创业。得知罗源连江一带盛产粉制品而需要大量甘薯粉,而后溪村又毗邻罗源,他便带领村民成立了金溪甘薯专业合作社,开荒500亩田地,进行甘薯轮作。

 

但是受市场环境影响,甘薯利润也较低,再加上易受季节影响,往往一年做下来,甘薯地的收益也仅够支付劳工费。如何将甘薯产业继续下去,吴孝礼一直寻觅着。

 

在金涵乡党委、政府及区农业局的帮助下,福建黄兔养殖项目顺利成为吴孝礼创业“第二春”。

 

黄兔
 
 
 

 

福建黄兔属优良肉兔品种,具有“高蛋白、高赖氨酸、高消化率、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特点,而且一次可以生产8-9只兔崽,5个月就能卖,一只能卖85元,经济效益高。

 

吴孝礼饲养的黄兔
 
 
 

 

于是,吴孝礼开始着手养殖黄兔,创业初期还得到金涵乡党委、政府20万元农业补助,用于兔棚建设。吴孝礼说:“区农业局指导,让我将甘薯和兔子结合,开发循环农业。” 一方面甘薯藤可以作为兔子的饲料,节省兔子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兔子的粪便又可以作为甘薯的肥料,既省钱又环保。

 

吴孝礼在喂养黄兔
 

 

 

 

这可把吴孝礼高兴坏了,不仅多了一项兔子的收入,而且难以解决的甘薯藤和兔粪便一下子就“变废为宝”。如今吴孝礼平均每天可以向罗源市场运送一百多只黄兔,而且往往是供不应求。一年下来,甘薯粉和兔子的总收入可以达到140余万元。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们成了受益者。在金溪甘薯专业合作社里干活的村民共有四十多人。除了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的村民外,合作社的长期雇工也收益颇丰,男工一天可赚130元工钱,女工一天可赚80元。

 

2015年金涵乡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乡党委、政府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所有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落实帮扶责任人和具体措施。后溪村全村摸底建档精准扶贫户20户。在政府对接下,精准扶贫户也加入合作社打工。眼下,其中有12户已经脱下贫困帽。

 

脱贫户吴孝议
 
 
 

 

在田里干活的吴孝议就是其中一个脱贫户,今年50出头,家中有一年迈母亲和一个儿子。过去,他在外面矿山打石子,但是长期接触粉尘导致他肺部感染,不能再干重活。如今靠着合作社农忙时一天150元的工钱以及年底分红,一年收入可以达到两三万元,成功脱贫。吴孝议说:“在家能找到事情做让我踏实很多,既可以赚钱又可以照顾家里人。我还要继续做,争取盖新房。”

 

据吴瑞章介绍,近几年在吴孝礼的甘薯地工作的村民,每年可以增收一两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4730元,增长为2015年的8820元。吴瑞章说:“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在合作社找到事情做,赚取生活费,给外地打工子女减轻负担。还有村里的残障人,他们也能靠着合作社的简单零工养活自己。”

 

 

吴孝议收种植的甘薯
 
 
 

 

后溪村有了这块甘薯地,全村人都喜上眉梢。下一阶段,在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吴孝礼打算择地再建厂房,将兔子规模扩大到一万只,并且开发更加丰富的循环养殖模式,让他的“农场”继续带领村民们迈向致富路。

 

·End·

 

责任编辑:雷美玲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