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高山明珠虎贝 > 高山风情 > 正文

揭开蕉城这个村的“神秘面纱”,我竟发现了……

2016-10-19 15:41:32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苏诗瑶 黄钲平

 

— 黄柏村

 

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虎贝镇西北部,

由五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相连成片,

秀美的山水风光,将它隐匿于世,

而悠久的历史却赋予了黄柏村厚重的美感,

无论是一棵古村,还是一座老宅,

时光都丝毫不吝啬地在留下在它身上浓重的痕迹。

 

 

建筑“玄机”之美

 

去黄柏村的路崎岖难行,路面上无数个深浅不一的凹槽挑逗着车轮,轮子轻盈地躲过一个深坑却陷入另一个浅坑,来来回回,强烈地摇晃着车厢,震得汽车一副随时要散架的样子。

 


姚厝全景

 

从虎贝镇区到黄柏村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山间的风景千篇一律也看不出什么特别,直到抵达黄柏村的那一刻开始,就像一坛封存多年的陈年老酒被轻轻弹开,甘醇的香气引诱着你步入这个小村。

 

 

周厝全景

 

黄柏村由姚厝(主村)、周厝、南门、潭头与车坑(无人居住)5个自然村组成。村内建筑风格多样,村落总体为夯土墙建筑,明、清建筑集中连片,外观纯朴,并不奢华,外墙多以石垒、土夯、青砖而筑,民居内部多为一进厅或二进厅,上下廊结构,或前、或前后皆有天井,两层结构。

 


民国建筑

 

比起建筑结构,黄柏村的建筑工艺更让人称叹,而姚氏宗祠(又名忠烈状元祠)将黄柏村建筑工艺体现地淋漓尽致。这座始建于南宋的老宗祠,由门楼、戏台、正厅三个部分组成,雕栏玉砌,布满“玄机”。

 


姚厝宗祠

 

门楼左右的门阙石富有强烈的艺术感,它由两种砖石砌成,横平竖直,通过大小砖石排放,塑造出强烈的艺术感,石柱整体垂直而立,线条平整,砖与砖之间不留一丝缝隙。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撇,在当时需要技术极其高的建筑师才能完成。

 


门楼

 


门阙

 

而正厅前的两个木墩足有百斤重,需要两个壮汉才能搬得动,木墩由数块木板条交叉拼搭,不添一钉却十分紧实。正厅保留有明代风格,面阔3间,进深7柱,抬梁穿斗式木结构,带前廊,悬山顶,高7.33米。

 

 


正厅前的两个木墩

 

厅内梁上有十多处牌匾托,每对匾托雕刻花纹不尽相同,多以龙腾祥云变化而雕。匾托虽多,但牌匾却仅剩下两幅,一幅:松筠柏操,另一幅:节孝可风。牌匾上字迹模糊,大致还能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

 


牌匾

 

宽敞的古戏台,隐隐传来时光的吟唱声,一声入眼,一声入耳,一声坠入心房。湛蓝的天空下,古朴的姚氏宗祠雄浑而立,是见到黄柏村的第一眼,它像一杯老酒,入口醇厚的刺激,渐而入喉的柔暖,柔的像绣花楼中闺中小姐的那一双眼神。

 


姚氏正厅

 

黄柏村宽宽窄窄的小街巷让人总有一种走不够的感觉,踩着青石板的小道,数着散落的时刻、石雕,踉踉跄跄地漫步其中,好似再多看一眼就醉了。

 


石板小道

 

 

廊桥“爱情”之美

 

晨曦中的微光打散黄柏村迷蒙的烟雾,媳妇桥渐渐浮现在眼前,它伫立在清澈、琉璃的河上,清新雅致,好似娇羞的闺中媳妇,让人忍不住想要目睹她的芳容。

 


媳妇桥

 

媳妇桥位于黄柏村与屏南县黛溪镇往里村交界的山壑中,原是一座木拱廊桥,修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经过漫长岁月风雨的侵蚀,桥体朽毁,只留下两块木板。1967年,媳妇桥重建为单孔木八字撑廊桥,桥东北—西南走向,长17米,面宽3.8米,离水高14米,两端桥台利用天然巨石撑起整座廊桥。

 


媳妇桥内部

 

通往媳妇桥的道路是一条废弃的古官道,山路陡峭,几乎是九十度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山涧悬崖,水声震耳欲聋,让人胆战心惊。大雨刚过,路面湿滑,稍一不留神,便顺着从坡道滑出几个石梯。1公里古官道并不长,我们却走了一个多钟头。同去的村民告诉我,当年这里来来往往的人流达数千人,还有不少的壮汉将山涧下的200斤树枝扛上山,轻车熟路的孩子15分钟就能从山顶直奔山底捕鱼去。我提了提背后的相机,望了望陡峭的悬崖,扶着石壁继续悠悠地前行。

 

古官道

 

山涧的流水声越来越近,媳妇桥的瑰姿艳逸浮现在眼前。青青山色,淡淡溪涟,精致如画的小桥玲珑轻卧,跨过山凹,甚是妩媚万千。

 

河水在桥下流淌,媳妇桥的倒影在水面荡起绵绵的涟漪。岁月总是在不经意间赋予了古桥美好的故事,故事的开篇是个爱情。

 

相传来往黄柏和屏南往里村最近的道路便是山涧上这座木桥。当时木桥十分简陋,只由几块木板拼接而成,桥上来往人流密集。一日,往里村的姑娘正赶往黄柏村办事,路过此桥时,拥挤的人潮将她半个身子都甩出桥面,眼看姑娘要坠入河中时,黄柏村的小伙迅速拉住姑娘的手,将她拉回桥面,这一举动便定下两人的因缘。数月后,两人成婚,姑娘在桥前落轿,徒步走过此桥,以此来纪念桥上的爱情。此后,屏南媳妇嫁到黄柏村,须在媳妇桥前落轿,稳步走过媳妇桥,敬过月老茶,便是黄柏村的媳妇了,媳妇桥也从此定下了名字。

 

 

银矿“神秘”之美

 

黄柏村虽于南宋时期建村而兴,但在全村近80栋古民居中却找不到南宋的影子,唯有一个遗落在屋角滤纸器勾勒出了宋元的样子。

 


制作黄柏纸的工具

 

 

滤纸器是黄柏村生产黄柏纸必备的工具之一,在宋元时期,黄柏村家家户户都会利用毛竹生产黄柏纸,黄柏纸因做工细致而被员外、富户、财主等名门望族所用,因纸多用于书法、绘画而十分名贵,黄柏村也因黄柏纸而得此名。随着科技日益更新,传统的黄柏纸跟不上时代进程,逐渐落寞,如今,黄柏村已经找不出生产黄柏纸的人了。

 


流潭洞洞壁布满银色

 

宋元时期的黄柏村因纸而遐迩闻名,明清时期的黄柏则因银矿而名声大振。早在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3),就有关于闽东银矿开采和冶炼的记载。而这些最早被记载的银矿,包括黄柏银场。

 

黄柏银场矿点分布于附近的东宝山、白信山和石狮山,现遗留有采矿洞200多个,矿井深浅不一,最深者达到200多米。自宋代发现以来,经明清时期逐渐发展。历经千年开采,时采时停,后来矿脉渐衰,最晚的一次是在民国二年(1913),华兴公司获准开采东宝山及石狮山铅锌矿,现仍遗有“华兴公司”石刻。

 


六宝洞

 

黄柏银场以明代开采最为繁荣。传说当时有矿工达数千人,并设卫官管理。由于银矿开采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些朝廷有识之士极力呼吁予以停止。明代邑人刑部尚书林聪就曾针对地方沉重的银课负担,向朝廷上《请免宁德县除办银课外别项差办状》的奏折。另一方面朝廷为了增加赋税收入,在财政困难时期又恢复开采。造成了银矿时开时停的现象。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提道:“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坑场,国初(指明初)或采或闭。”

 

在黄柏至今还流传有皇帝派“道台”来黄柏督办炼银时,因塌方被埋在矿洞的故事。随着时代久远,传说变得富有了神秘色彩。

 

 

据说,古代这里曾经有过上千人在这里采矿,监官们对工人们管得很严,经常打骂。有一天,来了个衣衫褴褛的拄着拐杖的老人,监官们对这个老人也是很粗暴的要他走,不过,有一个在银场做饭的厨师看不过眼,悄悄地给了老人几个馒头。于是,老人对厨师说,夜里这里将发生山崩,你快些儿走。厨师告诉人们,他们却不信,还被嗤笑,于是只得自己走了。结果,夜里果然发生了山崩,其中7个守矿的监官被封闭其中。据说后来的当地人们在从事祭祀活动时,还经常能听见洞内有这7人说话的声音。

 

如今,传说也无从考证了,但黄柏银矿的兴衰在县志里清晰地记载着。黄柏这座古老的村落,有着太多神秘的面纱,我只能不舍地回眸。

 

 

在黄柏村

 

第一眼是厚重

第二眼是温柔

第三眼是迷恋

……

 

·End·

责任编辑:詹璐楠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