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战高温,斗酷暑!车里湾正在上演

大梦搜奇 | 一张清末照片背后的畲商创业故事

2021-05-31 17:28:51 大梦蕉城

一张清末照片背后的畲商创业故事

图片

一代茶商雷志波

这张已经泛黄且局部破损的黑白老照片,现收藏于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照片拍摄于清同治年间,相片中的人物名叫:雷志波,系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人,乳名:“其元”,号:“冰镜”。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1月,卒于民国八年(1917年),享年71岁。

雷志波是清代畲族同胞中,为数不多的一名成功商人,同时,也是一名为人慷慨,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商人。他发迹于茶叶,是茶叶成就了他。他的成功与清政府的茶叶贸易大背景有关,清末年间,茶叶在清廷的经济政治中起到了重要角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是清王朝重要的税源。19世纪前期,茶叶占到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70%以上,仅广州口岸每年就向英国输出茶叶35万担,价值9445万银元。鸦片战争以后,当时全国诞生了三个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即:汉口、上海和福州。

图片

猴盾村“震昌”号茶庄旧址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合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舶清凤桥……”这首在闽东流传的民歌是当年茶市繁荣的真实写照。

在这一时代的背景下,雷志波抓准时机,带头种茶,并劝说村邻大力垦荒种茶。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白手起家,把自家房屋辟为茶庄,取名“震昌”号,与福州市的古田茶庄挂钩,作为经销点。几年间,他靠自己卓越的胆识、英明的远见、非凡的智慧,以及个人的诚信和魅力,将茶叶生意做的风生水起,茶庄年出品茶叶4000余担。猴盾村周边的几十个村庄,茶叶都送到他的茶庄收购,山村集市热闹非凡,卖茶者手提签号,列队如长龙,这是猴盾村茶市热闹时的情景。据猴盾村《雷姓族谱·序》载:“清咸丰、同治时,闽省大开茶局,猴盾遂为商旅辐辏之场,而五都之市以集焉。自是才能蔚起,而冰镜先生其超出也。”在他的直接或间接带领下,猴盾村及周边先后共办起了“泰盛号”“灿记”“庆记”“祥记”等7家茶庄。茶叶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畲村经济的繁荣,也改变了周边一带汉族村落群众的经济收入。

图片

雷志波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志波见村道泥泞坎坷,独资修建石路二华里。捐资帮助邻村兴建路亭一座,便利过往商旅。同时,还热心于村内公益事业,主持营造雷氏宗祠。此外,还捐资筹建福宁府畲族山民会馆,并任理事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雷志波为其母举办80寿庆,远近亲朋好友均赶赴猴盾村为其母祝寿。时,雷志波任五都(七都、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茶叶商会会长,会员们也齐聚猴盾村。仅猴盾全村就有300多人前来祝寿,仪式隆重,热闹非凡,寿庆筵席,通宵达旦。值得一提的是雷志波的挚友、癸卯科举人、福州府内阁中书拣选知县雷铭勋,为其母送来了“婺星焕彩”寿匾。猴盾村《雷氏宗谱》还记载了这一盛事。

图片

清光绪丙午年“婺星焕彩”卷草纹木寿匾

图片

修复后的相片

照片中的雷志波,坐在一张凳子上,坐姿端正、仪态自然,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气质不凡。长着一张较为细长的脸,从脸庞上看不出一丝丝的皱纹,略显年轻,估计拍这张照片时,其年龄不会超过30岁,推测照片应该拍摄于(1874年—1877年)之间。通过认真观察雷志波脸部的神态,特别是那双深邃机灵、精明练达的眼神,透出一个干练茶商特有的气质。这与民国十六年(1927年)编修的猴盾村《雷氏宗谱》中赞扬他“天资高迈,器宇超凡,海涵地负之襟怀,有非浅局可规也。我兄(志波)能人所能,人不能能我兄之能。”这种描述与照片中的人物神态是非常吻合的。

照片中的雷志波,留着长长的头发,额头是光秃秃的,头发大约剃光三分之一,蓄发已超过头部的三分之二。清朝发式演变的速度正好与统治强弱相反,清早期统治很强,男子蓄发很少,发式俗称“金钱鼠尾”发式,就是留的发辫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清后期朝廷对国家的统治能力不断减弱,男子的蓄发就越来越多,就如今天我们看到清宫剧里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有如照片中的发型。因此,雷志波的这一发型,完全符合清末那一时期的时代背景。

照片中的雷志波,身着长衫马褂,脚穿一双黑色布靴,一身行头非常精致,这种装束是清末民初时期最为常见的男性装束,也是富商阶层的打扮。从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马褂是立领的,清初马褂是没有立领的,到了清末经过汉人改良才加了立领。马褂的面料显然不是畲族最普通的苎麻面料,应是棉纺织厂生产的“洋布”面料,穿这种面料的主要是各城镇的商人和富裕阶层,穷苦的城市贫民和乡下的农民都穿不起。

照片的左边放着一张圆形小桌,雷志波右手搭在桌面的一本书籍上。桌子的中间位置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绘有梅花图案的插屏,插屏的前面放着一套瓷制的盖碗茶具,依稀可见瓷制的盖碗非常精致,茶托与今天的盖碗茶具相比高了不少。雷志波左手握着一支铜制水烟斗,烟斗揣在怀中,烟嘴特别细长,看来雷志波应该也是一个十足的烟瘾子。人物后面的背景墙应该是人工手绘上去的,中部为一条河流,左侧河岸绘有杂草与低矮的树丛,右侧河岸绘有高大的树木,右侧近景绘有房屋和窗户,整个画面远近结合,错落有致。照相馆的地面铺着一层编织的粗布地毯,一排排整齐的横纹还清晰可见。

照片右下角有上下两行隶书体文字,第一行为“福州南台后洋里”7字。“福州南台”即今天的福州市仓山区,“后洋里”为今天台江区中平路河墘街一带。中平路河墘街,旧称南台洲边街,这里靠近码头,地理位置优越,南来北往的商品在这里交易,茶楼酒肆林立,花街柳巷云集,清末至民国时期,是福州的“十里洋场。”

照片右下角第二行为“真吾居”3字,为照相馆的馆名。“真吾”意为:真实的我。脱去外相本质的我。出处宋·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诗:“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宋·翁森 《四时读书乐》诗:“木落水尽千崖枯,炯然吾亦见真吾。”取“真吾”二字为照相馆的馆名,实在绝妙,是妙手偶得,更是神来之笔。照片中的我,难道不是我?难道不是真实的自己?这是对照相馆这个行业最高意境的诠释,也体现了照相馆主人的文化内涵。

清同治年间,要拍一张照片是很难的,跟今天拿起手机随便拍一张相片那简直就是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宁德县城还没有照相馆,要拍一张照片只能去福州城,当年,八都镇猴盾村距离福州城陆路距离约260余里,徒步行走最少也得3天,一个来回,再加上在福州城逛上一两天,等冲洗完照片再取回,至少也得一周以上的时间。此外,开销还要一大笔费用,7天以上的伙食费、住宿费、拍照费等,这是普通畲族老百姓家庭根本无法承受的。

历史上的畲族村落95%以上都在偏僻的山区,本身与外界的接触就很少,恶劣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畲族历史上的贫穷与落后。在物质生活都十分匮乏的年代,对普通老百姓而言,照片,那绝对是稀罕事,也许是闻所未闻,更别说能够拍摄一张照片了。其次,照相机自1839年在法国诞生,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多百姓非常恐惧,难以接受。他们认为这是洋人残害中国人的一种巫术,能“摄人魂魄”,会将人的魂魄摄走,人在拍照后,就会命丧黄泉。因此,即使有一部分人有条件拍照,也拒绝拍照。

所以,这张清末畲族人物老照片能够留存至今,的确是不可多得,非常珍贵,它见证了清末畲族茶商雷志波人生的辉煌,对研究那一时期畲族的生产、生活、着装、服饰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

猴盾村千亩集体茶园(区摄影家协会拍摄)

图片

猴盾村千亩集体茶园(区摄影家协会拍摄)

(作者:钟荣富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