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西乡梦 > 魅力洋中 > 正文

洋中神秘古村落,不仅景色撩人,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时间的

2017-09-12 10:57:45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浓墨重彩绿意浓

 

  洋中镇田地村地处罗源、蕉城、古田三县交界,宝岩顶山东南麓,海拔570米。村落背山,后山陡峻,有山溪绕村而过。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记者走进田地村这个省级传统古村落一探究竟,极目远眺,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你面前缓缓展开。

 

 

 

  古诗有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抬头远望,碧空如洗,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田地村群山环绕,黑瓦夯土墙的屋舍错落点缀其间,正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油画。

 

  沿着山地蜿蜒盘旋的山道,斗折蛇行,在扑面而来的绿意中明明灭灭,若隐若现。浅绿、深绿、墨绿……像画家精心调配的颜料,层次分明,浓淡相宜,涂抹在天地间的画卷上,清新别致,意境悠然。仿佛转眼就能看见“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景象。

 

 

 

  山中草木葱荣,蓊蓊郁郁,微风习习,吹起了碧绿的波浪,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和青草的香气,像是空山新雨后的气息,令人神清气爽。

 

  离开城市,漫步在田地村乡间的小路上,偶尔看见远处一两只中华田园犬悄然经过,如果不是听到有风吹树叶的声音,还能闻到草地的芬芳,安静地简直让人觉得时间静止了一样,在这里,时间流逝的好像格外缓慢,令人不知不觉地静下心来。

 

 

 

 

古道遗迹历沧桑

 

  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田地村依然保持完好的传统格局——“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村中建筑基本为传统建筑,鲜有现代建筑物。传统建筑中的大部分是古民居,种类丰富,有祠堂、名人故居和宫寺等,按年代,以清代建筑最多,民国建筑次之,少量明代古建筑。

 

 

瞭望楼

 

  传统建筑均为砖瓦、土木结构,田地村民居和其他传统建筑集中成片,紧密相联,四面高大厚实夯土围绕,布局井然,大部分保存状况良好,村落内巷道呈十横五纵状。

 

 

  经过岁月洗礼的建筑,静静伫立,时间夺走了这些古建筑曾经的光彩,也赋予了它们深厚历史积淀,“人面不知何处去”,一代代人生活在这里,来了又走了,物是人非,只有这些古建筑留存于世,无言地记录着村落的兴衰过往。不再熠熠生辉的建筑背后,是一个个隐藏在历史中的故事,静待人们发掘。

 

 

土竹根土主宫

 

  田地村传统建筑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古民居群和魁源境宫、古官道、十七扇房、土竹根土主宫等地上。

 

  田地古道连接了洋中到罗源、古田的道路,是商贾仕宦的必经之路。

 

 

古道

 

  沿着古道拾阶而上,沿溪边峡谷,与古田县城的距离更近,故倍受旅客青睐,因而使用时间更为悠久,一直到1956年开通宁古公路后才逐渐废弃。田地古道虽荒废已久,鲜有人问津,但至今仍保存着众多的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存,包括沿线历史悠久的村庄,山水名胜、寺院宫观,其中最有价值的遗迹是城关及“下路人”主要靠肩挑(俗称“挑长担”)行走运输货物至古田、罗源一带的山路。挑夫翻过“壁岭”,至田地土竹根宫歇歇脚,吃些干粮,再继续长途跋涉。

 

  如今,时代变迁,曾经落寞的古道摇身一变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摄影基地,同时也是村民生产出行的重要之路。

 

 

 

 

古建幽幽忆当年

 

 

  沿着古官道徐徐前行,条石垒砌而成的围墙映入眼帘,石缝间生长着茂密的杂草,土竹根土主宫已经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这座本是人为建造的构筑物已经成长为自然的一部分。

 

 

土竹根土主宫

 

  土竹根土主宫在田地村东,因土竹根村的山形似竹根,宫处在村边,故名土竹根宫,嵋屿村游牧到此之后建村,为西乡一带常见的前戏台后主厅结构,后厅供奉着土主。

 

 

土竹根土主宫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原先因土竹根村有自己戏班子(嵋屿四平戏),宫里常年都萦绕着戏班子的古韵雅音。白驹过隙,岁月无情,戏台因年久失修目前只剩下藻井,现在人们只能从宫中那斑驳的柱子和墙壁上的遗迹中回忆当年欢歌醉舞的情景、回味往昔余音绕梁的美好。我们透过横梁上“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红字,可以想到当时的人们是怀着怎样美好的愿景建起这座宫。

 

 

魁源境宫

 

  另一座目前保护情况良好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魁源境宫已然成为田地村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民间还有流传“嵋屿古老人,田地古老寺”的民谚(嵋屿村是洋中镇另外一个村,与田地村隔着一座山,建村已有1300多年,是洋中镇建村最早的一个游牧民族村)。相传,魁源境宫原为古寺院,建于唐朝,后废。

 

魁源境宫

 

  建筑为前戏台后主厅结构,戏台上有藻井,宫主厅还有须弥座遗址,刻有各种精美的花朵图样与祥云纹路,雕刻记录“余六府”“余七府”“余九府”“朱一娘”等人名的文字碑上,字迹依旧清晰可辨。

 

 

 

  宫室中有数根保存完好的覆盆莲花石柱础与一般石柱和木柱的架接式的柱子,仿佛可以透过这些细节想见当年的工匠是如何耐心细致地完成这座建筑的修建。

 

  村里的老人说,黄道安(明永乐年间,五品官员)在此修炼得道,成为村民的保护神,至今主殿还有一尊塑像,逢年过节都有村民进香朝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魁源境宫在此默默见证时移世易,进香朝拜的人不断变换,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坚定的精神信仰及美好的祝愿。

 

 

 

 

宗祠民居代相传

 

 

  田地村全村136户,780人,其中,有700人姓李,系福建观察使李诲派六世祖诩其子孙一派,自宋初迁于邑之三七都柿庄,遂改柿庄为桃园盖,传六七世,后代蕃昌,又分上宅、下宅、岑头、苍头四房,下宅房之祖严公其曾孙公达复南宋淳熙七年迁徒于宁邑之西乡田地拓土开荒建村立祠,至今有836年历史。

 

 

绣楼

 

  李氏祠坐南朝北,正对棋盘顶亦名“棋峰顶”,奇峰突兀,如入云端。峰顶建有棋盘观,亦名棋盘寺,取名“敬惜堂”,传为国子先生周斌(建文帝老师)读书处。2012年,李氏祠被列入蕉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村中唯一一座坐西朝东的民居建筑为土木结构,因古时居住17户人家,故名十七扇房。房内无柱础,主厅后无墙体,易于通风,采光,接地气。

 

 

十七扇房

 

  据村中老者所说,田地村的古建筑群均为赣州老师傅建造。十七扇房出了李昌秀、李昌庭、李大同、李大彭、李大语等多位教书先生和两位正八品官员,特别是李大语先生精通八卦、风水学,善于用农村中草药给村民治病,擅长妇科、儿科、眼科,至今还流传有治疗红眼病的秘方,过力草秘方(治疗积劳成疾、体力衰退等),自古此处为制作豆腐之地,如今还留有豆腐房遗址。

 

  记者最后一个探访的古民居是李德兴故居。李德兴早年参加红军,1957年10月到1959年2月,曾任宁德县县长,后任闽江水电工程局纪委副书记。

 

 

李德兴故居

 

  李德兴故居为土木砖瓦结构建筑群,坐南朝北,古民居群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是由三座相通的古民居组成,建筑庭院错落有致,瓦屋鳞次栉比。三座古民居外观形制基本一致,均为悬山顶二进制木构建筑。主体建筑一进面阔四间,进深两间,大厅走廊外各细节处均有装饰,工艺较为精细。

 

  田地村古民居最大的结构特点在于三厝合一,严密的结构与巧妙的设计在该古民居防火防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古民居群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礼制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李德兴故居

 

  正厅走廊前植二柱,柱的间距与台阶通宽。柱基石用精雕着花鸟图案的花岗岩石板材砌筑。大厅、天井的地面为“三合土”(糯米、白灰、细沙与纸筋等掺和在一起)拍打捣筑而成,坚固异常,虽经过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上面的精美图案仍然清晰可见。

 

  屋内,以“姜太公钓鱼”“武吉挑柴”“状元游街”“舜帝耕田”“福禄寿喜”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所雕图案大小不同,姿势灵活,形态逼真,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可见当时工匠技艺之精湛。

 

·End·

责任编辑丨詹璐楠

值班主任林翠慧

执行主编黄钲平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