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旅游 > 出游 > 正文

蕉城一日游 走起!亲身体验梅鹤村千古名句

2014-09-28 18:25:29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梅鹤村远景

 

  驱车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窗外雾岚飘渺而低沉,仿佛触手可及。梅鹤村就坐落于此群山雾霭之中。这个位于蕉城区虎贝乡西北部的村子,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一马平川,其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于农耕,素有石堂粮仓之称,在山中算是一块宝地。

 

梅鹤村

 

梅鹤的田野

 

石堂林厝 以梅鹤为名

 

  “梅鹤”这村名颇有些文化韵味,让人想起了“梅妻鹤子”的和靖先生林逋,其《山原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传为千古名句。相传林逋隐居于杭州孤山之中,在西湖边上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生不仕。

 

廊桥内四十八柱

 

  梅鹤村村民大部分姓林,因此梅鹤村又称“石堂林厝”,清末村民纪念和靖先生的梅妻鹤子诗句,将村名改为梅鹤。但林逋终身不娶,也无子嗣,自然也不会有子嗣迁徙至此。林姓始祖林进安是北宋神宗熙宁三年从七都埔源迁居至此定居,至今已传三十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先人敬慕和靖先生的处世方式和人生态度,因而将村子以“梅鹤”为名。

 

  梅鹤村地灵人杰,南宋淳祐四年,“有鹧鸪数百绕屋之祥”,大儒石堂先生陈普就出生于此。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是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宋亡后,陈普以宋遗民自居,誓不仕元,其一生收徒无数,著作甚丰。据传石堂先生病逝他乡,临终前寄信回乡,信中有一句“鹧鸪桥上叫,石堂已回乡”。这桥便是梅鹤村中的花桥。村中老人说,曾于花桥上听闻鹧鸪鸣叫,这是石堂先生魂归故里,庇佑后人。

 

通衢三地 宁阳第一桥

 

  梅鹤村西水尾处,有一座造型独特的廊桥——花桥。花桥始建于北宋徽宗崇宁五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宁德境内最古老的石拱廊桥。古时,花桥为古田、屏南去霍童的通衢大道。《宁德县志》有载,明万历年间,宁德县丞范节题额,赞此桥为“宁阳第一桥”,可惜如今此题额现已遗失不见。

 

沉字桥全景

 

  清乾隆三十四年,花桥屋顶坍塌,在四十三年由邑人林姓重修,重修后花桥更为精致美观、雕梁画栋,因而将原名“沉字桥”改为“花桥”。花桥全长37米,宽3.5米,木质结构;桥屋高约5米,为双坡顶,铺设黑色翠瓦;廊屋为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9开间,用柱48根,桥顶中央凸一个小亭阁,为歇山顶,精雕细刻;桥墩全由花岗岩石条垒砌而成,二墩三孔;桥下水中有石蛤蟆潜伏把口,七八只石蛤蟆在急流之中形成了上下飞跃的态势,构成了一幅天然石雕的美妙景观。

 

  九百载岁月随桥下流水匆匆而过,花桥横于西水尾,古往今来不知曾为多少人避暑纳凉,遮风挡雨。踏上廊桥,人们的目光总会不经意被横梁上的对联题诗所吸引,抬头细品,仿佛还能闻到当年那股浓郁的笔墨之香。

 

沉字桥

 

沉字桥上 听千古唱和

 

  比起“花桥”这个有些世俗气息的名字,人们更喜欢叫它“沉字桥”。就在此桥上,曾演绎过一段朱熹与陈普 “千古唱和”的佳话。

 

  传宋淳熙年间,朱熹在古田杉洋创办蓝田书院。一夏日晌午,朱熹从石堂(今梅鹤村)的水尾经过时,顿觉口渴,看到离桥百余米之处有一泉眼,朱熹下去饮了一些便惊诧起来,那泉水居然有墨香味,他意识到“后数十年,此中大儒诞生。”顿时诗意大发。当时的沉字桥正在动工建造,朱熹看木匠并不在,遗有一墨斗和竹笺,便在一横梁柱上写下了上联——“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

 

朱熹题上联:“紫阳诗谶石堂名彰千古”

 

  朱熹题完上联就走了,后木匠师傅以为是小孩在此涂鸦,便用刨刀刨了许久,只见梁柱中央渐渐地显现出一行字来,那字一个个遒劲有力,墨迹已渗入木中,故只能将它安装上。“沉字桥”因此得名。

 

  七十年后,又是一个夏日,少年陈普与书友同游沉字桥,见桥亭横梁题有一上联而无下联,他低头思索片刻,便搬来神灵供桌垫脚,挥毫题对下联:“玄帝位尊金厥寿永万年”。笔力遒劲,对仗工整。陈普没有想到,此举成就了他和朱熹的“千古唱和”。相隔数十载,两位名儒先后在沉字桥的横梁柱上写下了一副千古绝唱不朽的对联。

 

陈普对下联:“玄帝位尊金厥寿永万年”

 

  站在沉字桥上,透过圆窗,远眺桥外青黄交接的田野,清风仍在,从远古吹至现今。曾经的繁华已随着流水消逝,只留下这座古老的廊桥,从容不迫,见证着村庄的喜怒哀乐。如今,随着蕉城旅游产业的

兴起,梅鹤村沉字桥也将开始走出深山,为世人所知。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