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梦三都 > 军民共融 > 正文

小渔村大变样

2014-08-12 19:52:39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礁头村,是闽东沿海的一个小渔村,背靠只长毛角石和灌木丛的虎头山,前依三都澳军港入口,因先天条件不足,经济发展无力,曾被村民戏称为“无望村”。

  四年前,一段揶揄礁头村的顺口溜在这里广为流传:“白色垃圾飞满天,马路地摊摆中间,横七竖八渔船艇,污水污油排海边,踏遍海田人先老,姑娘不嫁三都澳。”如何让穷渔村走上致富道路?福建宁德三都边防派出所官兵与村委一班人几经思考,最终把落脚点放在了新农村建设上。2007年4月,这个所联合三都镇政府启动创建礁头“爱民固边模范村”,提出了“多元化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让昔日的小渔村换上了“新装”。

 

 

  2月17日,笔者来到礁头村,感受这些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

  林邦兴,是村里远近闻名的“阔老板”。然而,就在五年前,这个神气的“阔老板”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经常赋闲在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07年9月,在民警村官李湘成的帮助下,他办理了经营许可证,开起了礁头村第一家“农家客栈”,生意一直红火。现在,“农家客栈”每天的纯收入稳定在300元!这让老林心里乐开了花。他笑着说:“我要给边防所的民警点个赞,不是他们来搞新农村建设,给我出主意,我哪会想到自己去当老板。”

  走进村民陈永霖的新家,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映入眼帘的是一台超大尺寸的液晶电视机,往里走,电冰箱、空调和笔记本电脑一应俱全,天花板上的旋转灯绽放出来的彩色光线十分抢眼,别说有多气派。老陈打趣的说:“我家的新房不算气派的,这几年,村民们都赚钱了,村里有十几户人家盖起了5层新楼,那才叫气派了!”

 

 

 

 

  年近40岁的陈永霖原先是靠讨小海为生,每天早晨6点起床,驾着小渔船到三都澳海域捕捞虾米、鳗苗等,年收入不超过8000元。2007年6月,李湘成主动当起了老陈的担保人,帮其贷款购买了3艘摩托艇,发展海上旅游运输业。当年,陈永霖的年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

  尝到甜头后,这几年,陈永霖又陆续投入资金购买了21艘快艇,联合成立了顺帆旅游运输公司,当上了公司的总经理,年收入一翻再翻。“以前早出晚归捞个小鱼小虾,累的半死还赚不到几个钱。现在总算找到了赚钱的门路,多亏了边防所的民警帮我们用活了‘闽东北亲海游’这个金字招牌。”陈永霖说。

  林邦兴、陈永霖等一批渔民的发家致富,彻底点燃了村民的希望,也让“多元化经济发展”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如今,礁头村海上运输业、搬运业、旅游业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各类快艇、班船超过100艘,大小酒家、旅社、小百货、食杂店达21家,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与2006年相比翻了一番。以前的贫困户陈永清,现也盖起了小洋房。

 

 

  在引领渔民发家致富的同时,这个所还积极协调邮政、路政、移动、环保、海军等部门,在村里增设了路灯和环保设备,铺设了电缆和减速带,还成立了“军警民联合治安岗”,彻底摘掉了礁头村脏、乱、差的旧貌。

  看着小渔村的大变样,村主任郑永灿笑在脸上,喜在心头。他说:“模范村建设这步棋走的好,用活了交通枢纽这个资源,让村民发了家,致了富。”

  今天,置身礁头村,你会看到另外一幅景象:街道两旁新房矗立,渔港码头游船如织,车辆行人来回穿梭,渔排网箱错落有致,“闽东北亲水游”的金字招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