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专栏 > 大梦教育 > 教育资讯 > 校园新闻 > 正文

老余伯伯

2024-01-09 16:16:00 来源: 闽东大梦教育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片        十七年前,我有幸到宁师附小交流学习,认识余养森老师。那时他担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兼工会主席。余老师待人和蔼,从不摆架子,因其岁数大,大家都亲切称呼他“老余伯伯”。

    余老师年近六旬,穿着朴素,中等身材,宽颧骨,头顶微秃,一张黝黑的四方脸,精神矍铄,身板很结实。每次我们和余老师见面,他总是笑脸相迎,用饱含磁性的好嗓音先打招呼。余老师平和淳朴的仪表,让我这个乡下来的老师感觉特别亲近,很快消却了初来乍到的拘束。

图片         2007年,学校安排我到华侨小学任教。当时的华侨小学建成投入使用不久,学校学生少。生源主要来自归并的原塔山小学以及邻近城郊村庄。其中,大部分属于东湖塘华侨农场归国华侨子女。这些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够重视,学生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整天为整顿纪律,提振班风绞尽脑汁。负责学校工作的王跃校长就邀请余养森老师到华侨小学上一节班队课,给我们做示范。

    那天余老师穿着白衬衫,胸前佩戴着红领巾,虽然他年纪大却显得特别精神。我召集了班级学生在一楼大厅等候。余老师先整肃纪律,然后一遍遍示范集队,在学生们列队整齐规范后才开始讲解如何敬队礼,出队旗,呼号,宣誓以及退旗等动作要领。余老师的一个个示范动作干净利索,准确到位。这是认真敬业长期勤奋训练才会达到的水准,我看着从心里油然而生敬意。想想自己平日里也尽心,折腾得筋疲力尽效果总差强人意。今天那些“调皮生”在余书记的队课里仿佛脱胎换骨,一个个服服帖帖。可谓“身正乃范,学高为师!”于是我暗暗下决心,努力向余老师学习,以言传身教去赢得学生认可。后来,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任教班级班风改善很多,期末学校总评名列前列。

图片         翌年,我到宁师附小总校(署前)继续跟班,和余老师同校,我们接触的机会更多了。余老师除了负责学校党政工作外,还兼任学校音乐教学。他手风琴拉得很好,上课时总是背着那台脱了皮的老风琴。余老师上课很严肃,课堂节奏控制极好。他的那副好嗓音把课堂气氛提调很高,学生很喜欢上他的音乐课。那些音乐天赋好的学生,余老师还在课余时间单独给他们无偿训练。这些学生真是受益匪浅!

     附小的清晨多么美丽!当时校园西面靠围墙的角落有两颗香樟树,建校时种下,历经三十几载,树干足足要两人才可合抱,树冠参天,郁郁葱葱,成为鸟的天堂。清晨的校园除了鸟叫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外,还荡漾着欢乐的唱歌声。余老师早早就到校园,一边布置学生清扫落叶,一边引领学校小小合唱队开始晨练。一列穿戴整齐,佩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昂首挺胸,在朝阳下大声歌唱。那时间余老师与几个辅导员训练的宁师附小鼓号队、小交警、国旗手、国歌小指挥等,成为宁师附小一道靓丽的名片。余老师还常常在全体教师集会前召集大家合唱一首歌,他亲自上台指挥引唱,与会老师们跟唱。大家情绪饱满,会议开起来不乏不累。

图片        改革开放后期,大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一些人时兴追求享受生活时尚,余老师依然勤俭朴素。他热爱劳动,在郊区租赁一块土地做花圃种植花卉,他和爱人曾老师一起长期居住在花圃简陋的小工棚里。余老师一放学回来,就脱下上班穿的衣服,换上粗布衣衫干起活来。除草、翻地,培垅,浇水,上肥他样样精通。他经营的花圃一年四季如春,瓜果飘香;他还蓄养蜜蜂,养鸡养鸭养狗。小花圃蜂蝶飞舞,鸡犬相闻宛如世外桃源——一个美丽宜居的农耕部落。余老师时常给学校绿化提供花苗。要是老师们需要,你到余老师花圃准能收获满满。他不但无偿给你提供所好,还会给你普及绿化种植知识。长期的户外劳动,让余老师锻炼了健壮体质,厚实身板。

图片    2010年,宁师附小署前校区重建。原来校园操场几颗香樟树被砍伐,学校计划等树干晾干后做香樟书院布置。这些胖墩墩的圆木需要从地下室抬到后操场空地,中间一段路是上台阶。余老师召集我和体育组几个年轻教师一起搬运。面对眼前的庞然大物我们一个个束手无策,还是余老师先动手。他拿出年轻时在林场干活的拿手绝活,把大圆木用绳子分两头捆绑,前后安两根挑杠。余老师根据大伙身高把绳子绕过挑杠打活结,起杠前教大家先调整绳子高度,保证肩膀受力均衡。余老师和门卫老曾抬前杠,我们四人分两边抬后杠。余老师喊着“一二,嗨哟!……”劳动号子,大家齐心协力把这懒洋洋沉木头一根根搬到了上操场。

图片        也是在这个简易的工棚,我发现余老师那劳动磨出老茧的手指居然那样灵巧。余老师除了上课弹手风琴自如,还是制作航模飞机的好手。2011年学校筹备组织学生参加宁德市举办的第五界航模比赛,需要给学生制作一批飞机模型。一天放学后,余老师叫我到他办公室,要我帮忙制作木手掷飞机给学生参赛。周末,我如约到他花圃工棚。余老师设计画图我作他下手。我先初加工机体,再打磨完交给余老师组装调试。余老师小心翼翼调整固定,显然他胸有成竹。从他娴熟的操作技巧不难看出他对木手掷飞机深有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

图片         他一边调整平衡,一边把制作技巧这份干货不厌其烦告知我。他说:“陈老师,你们年轻人手巧,把握好这些要领。我就要退休了,以后学校航模比赛得你们接班啊!”木手掷飞机比赛的赛道宽度只有十五米,飞机需要直线飞行。往往一根头发丝大小偏差,掷出的飞机就偏离一个大方向。那时没有固定磨具,制作飞机模型纯靠手工,单凭经验反复试验、调整。每一个成功模型背后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余老师带领的宁师附小航模团队一直是宁德市参赛队伍的一支劲旅,那一年我们学校参加比赛荣获佳绩。

图片        转眼到了2020年,余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他离开宁德到外省居住。学校计划编个专辑,要我收集一些宁师附小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校园生活事迹。有一天,我听到走廊上传来余老师那熟悉的声音。我赶紧走出,邀请余老师到办公室,请他说说当年的教育叙事。余老师起初婉拒,看我很诚恳,他沉思一会儿,然后深情地说:“我与附小其他老师一样平凡。其实教育就是教孩子做人的功夫,只有认真诚心去做,付出才有回报。”他举了个他刚进校时改造后进生的例子。那是一个问题家庭孩子,父亲混混,自然“上梁不正下梁歪!”把恶习传染给孩子带到学校,吊儿郎当的,经常欺负其他学生,捣乱课堂纪律。老师批评,他就破罐破摔。学校任课的老师一个个对其深感头疼,都不愿接任这个班级。余老师接班后,一直静静观察这个学生,发现这个学生有个特点是好表现。

图片       机会来了。一天邻近学校门口的一个印刷厂着火,浓烟滚滚。余老师立即带着一群老师去救火。由于路窄,消防车进不来。关键时刻,余老师爬上屋顶,掀开屋面椽子,扒开瓦片,让底下救火的群众把水递上来。猛然间,余老师看到这个调皮的学生也在救火之列。余老师问他怕不怕,那个学生摇摇头,余老师给他竖了个大拇指,叫他注意安全,帮助看管好抽水机的水管。大火在大家的努力下被扑灭了。后来,街道给学校送来锦旗表示感谢。余老师特别赞扬这个救火小英雄,为学校争了光。这件事给这个后进生树立信心,上课认真起来学习劲头也足了。余老师改造的后进生数不胜数,他语重心长地说,教师真需要煞费苦心啊!

图片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正是一代代像余老师这样的附小人兢兢业业,“煞费苦心”的付出,秉承学校“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传统,才使宁师附小不断守正创新,永葆青春活力,一直走在闽东教育教学前沿。

           2024年1月5日于蕉城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