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专栏 > 大梦教育 > 教育资讯 > 教育看点 > 正文

教育前沿:“自然”→“科学”的课改趋势

2023-07-05 16:35:00 来源: 闽东大梦教育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日前,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希望通过 3 至 5 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使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链条的前端,中小学阶段是树立科学信念、培养科学兴趣、增强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是国家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自然”→“科学”我国中小学发展新方向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继续加大中小学课程的改革力度。2001年初,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新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标准下,学科的名称正式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变动鲜明地反映了教学内容的深化,即以自然现象及事物为主拓展延伸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

图片
取得成绩斐然,但仍有上升空间

首先在教材方面,院士等一流科学家担任教材主编或学术顾问,参与编写并对教材编写团队进行培训,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其次在师资方面,与十年前相比,全国小学专任科学教师总量增长了 35.3%,初高中理科类教师也稳中有增。并且,通过实施“国培计划”“暑期科学教师培训计划”等重点项目,科学教育教师的岗位认同、前沿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然后在教学方面,我国已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学指导专委会,以推动各地各校开齐开足开好科学教育课程,广泛开展科技节和社团活动,并加强实验条件建设。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较 2012 年分别增长 45.41%、22.36%、9.8%。

 

图片

图片来源于:

中国青年网

 

最后在校外场所建设和科学实践活动方面,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已有千余个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以及近万个乡村少年宫全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同时,打造出“天宫课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学习。

图片

欲更上一层楼,师资建设是关键

随着科技强国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国家对高质量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深化科学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而影响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即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为进一步深化科学教育改革,须解决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难题。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在调差样本中,小学科学教师数量最少,仅为语文的 10.22%、数学的 12.94%。此外,对照数量占比与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小学科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排在倒数第二,仅高于末位 0.57%。整体看,小学科学教师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的情况。

为解决师资建设的难题,教育部在去年 5 月印发《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首次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制定专门文件,倡导创新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协同机制;并于 7 月与中国科学院协同发力,共同组织“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以科教协同机制赋能赋智,为新时代科学教师培训提质增效积累新经验。

图片

而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则提出,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专门设置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升级实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增强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探索开展科学教育专业水平认证工作。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 1 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该《意见》还指出,要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并提供资源和课程,引导企业援建基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并提出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 1 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 1 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

图片

综合来看,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已不仅局限于校内,可能还涉及更广阔的校外下沉市场。如果能采取“校内校外校外两头走”的战略,在校内师资建设完善的同时,更好的借助校外力量,将有更充足的发展空间。

(转载 腾讯网“黑板洞察”)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