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自然”→“科学”的课改趋势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继续加大中小学课程的改革力度。2001年初,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新的《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标准下,学科的名称正式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变动鲜明地反映了教学内容的深化,即以自然现象及事物为主拓展延伸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

首先在教材方面,院士等一流科学家担任教材主编或学术顾问,参与编写并对教材编写团队进行培训,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图片来源于:
中国青年网
最后在校外场所建设和科学实践活动方面,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已有千余个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以及近万个乡村少年宫全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同时,打造出“天宫课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学习。
随着科技强国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国家对高质量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深化科学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而影响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即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为进一步深化科学教育改革,须解决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难题。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在调差样本中,小学科学教师数量最少,仅为语文的 10.22%、数学的 12.94%。此外,对照数量占比与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小学科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排在倒数第二,仅高于末位 0.57%。整体看,小学科学教师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的情况。
为解决师资建设的难题,教育部在去年 5 月印发《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首次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制定专门文件,倡导创新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协同机制;并于 7 月与中国科学院协同发力,共同组织“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以科教协同机制赋能赋智,为新时代科学教师培训提质增效积累新经验。
而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则提出,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专门设置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升级实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增强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探索开展科学教育专业水平认证工作。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 1 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 该《意见》还指出,要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并提供资源和课程,引导企业援建基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并提出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 1 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 1 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
综合来看,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已不仅局限于校内,可能还涉及更广阔的校外下沉市场。如果能采取“校内校外校外两头走”的战略,在校内师资建设完善的同时,更好的借助校外力量,将有更充足的发展空间。
(转载 腾讯网“黑板洞察”)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22-12-28)《关于做好2023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 (2022-12-10)你家孩子身高体重达标了吗?最新标准来了
- (2022-12-09)福建省中小学及各高校寒假时间出炉!
- (2022-11-24)好消息,中国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 (2022-11-21)下月试行!中小学生要测试→
- (2022-11-02)2023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省级统考时间确
- (2022-11-02)落实“双师型”国家标准 优化职教类型定位
- (2022-10-29)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又“上新”啦!
- (2022-10-28)福建省2022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