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文化 > 正文

忆峥嵘 话初心 | 林峰:上洋闹革命

2023-08-10 23:38:00 来源: 大梦蕉城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 林峰
坐落在霍童上洋村石仓,有一座木构房子。这里留下叶飞、阮英平打游击的许多故事。其中,房子主人黄兰聚曾为完成黄垂明的交代,冒着一路民团检查的风险,去屏南找一个叫老花的打铁师傅,买五把土枪,藏箩筐,割兔子草遮掩而成功返程。后来有一把土枪坏了,还遗留在他家里。阮英平同志离开上洋的那一天,赠送一架30多厘米高、10多厘米宽的洋钟作为感谢,至今还保存在他的后代手里。
上洋,位于霍童西南部15公里的崇山峻岭之巅,古称凤洋。东连大石,西接虎贝文峰,北壤洪口。在原属梅坑乡管辖时,是霍童到屏南、古田的必经官道。海拔740米,980亩耕地,山木、竹林丰富,本是一个山丘梯田交融的古朴山村。但在1930年之间,上洋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20多户500多人中,以贫农居多,不论再辛苦劳作,50%农户的口粮只够吃到半年,剩余的不得不借高利贷来维持——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地主剥削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两座大山。

图片

据1959年厦门大学历史系实习队调查,上白岩村农民宋奶滚,1932年用130角买了一头牛,牛税16角未缴,不幸牛耕田跌伤,正准备杀牛缴税时,因未报宰被民团知道,牛被没收,人被抓。最后不得不举债210角将人赎回。而地主的“内加五”高利贷,即借10元,主票为15元,过期未还,利上加利。农民吴益树一家7口,1931年借款20元欠谷200斤,由于三年未还清,仅有的8亩地被夺走,杉木被砍300余棵。在这种灭绝式剥削下,吴益树的父亲因贫致病而饿死,伯父被迫去做长工,不久也病死。两个哥哥被国民党捉走当苦力。两座沉重的大山下,上洋人民典田卖子,家破人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1930年前后,上洋山区群众自发组建“谊民”团组织,规定满16岁至45岁的村民,不论男女均为“谊民”。上山放哨、协同反抗,最原始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口饭吃”。不久,名存实亡。这说明了仅靠农民自建的组织,没有政治理想,没有核心领导,是无法消灭剥削阶级。毛泽东同志说:“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就是农民问题。
历史证明,“霍童暴动”是蕉城革命历史的转折点。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的叶飞,早在1932年9月就以特派员名义到闽东地区,年底指导成立了中共霍童区委。叶飞与时任中共霍童区委书记的颜阿兰多次到梅坑山区宣传革命理论,发展革命团体。1933年5月28日,叶飞、颜阿兰发动“霍童暴动”,6月底建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三支队。
“霍童暴动”的胜利,让上洋人民看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革命的种子由此在山区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并推动他们走上了由农民运动到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
提到农民运动,最为典型的是抗租、抗粮、抗债、抗捐、抗税的“五抗”斗争。1933年9月成立的抗租团,已经不同于“谊民”组织,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口号,体现了紧密的团结精神:凡是地主前来收租逼债者一律捕杀;凡是佃户私送租还债者,予以捕杀;广禁粮食运往白区;对小商贩的债务予以归还,以钱为限,不准收谷。“五抗”斗争为建立苏维埃准备了物质和思想基础。年底,石仓这座木构房子内的一场秘密会议,就是筹备成立苏维埃宁德县政府。
但是,国民党政府和地主恶霸岂能容忍。气急败坏的地主恶霸雇佣30余人挑工,纠结霍童民团50多人,带着枪,扑向上洋、白岩、坑头等地,企图用武力逼租。游击队地下交通站截获消息,发动抗租团,在葛陈孟碓下林设下圈套。当敌人大部分进入陡峭的埋伏圈时,一声令下,抗租团民众用早已准备好的石霸、滚木从天而降,结结实实地“伺候”着他们;游击队居高临下瞄准,当场击毙敌人8人,重伤数十人。
提到武装斗争,上洋至今流传着“龙筅枪”痛歼“黄法兵”故事。硋窑林,是距上洋主村口最近的一个高点,视野广,留有制窑遗址。193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石堂反动民团团长黄润钦纠集大刀会反动分子200多人,前往上洋围剿、洗劫。出发前三天还派人通知,叫嚣要求上洋村准备午餐20桌,用以犒劳民团。他们之所以敢于如此肆无忌惮,是因为1938年红军主力在叶飞、阮英平等领导人的率领下,以赴北上抗日。反动派借机对苏区反扑、围剿。在敌强我弱之势下,县委、村中心支部连夜派人前往连罗游击队请求救援。18日当夜,70多名连罗游击队员悄然进驻。在分析地形下,决定战斗地点设在硋窑林。全村百姓连夜配合,砍毛竹制作“龙筅枪”30把。20日8时许,先头到达的50人“法兵”,喝符水,念咒作法,逼近村口。不料,刚到硋窑林,游击队神枪手一枪一个,“龙筅枪”也不示弱,展开近距离的刺杀,“黄法兵”当场毙命13人,打伤10多名。硋窑林,不愧是游击队与农民共同协助的一场漂漂亮亮的伏击战。

所以,感同身受的叶飞说,闽东苏区和闽东红军的创建,不同于主力红军开辟的苏区,主要是依靠本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的斗争,是“土生土长的”。而今,上洋石仓大厝重修,见证那段革命历史,并作为苏维埃筹备处旧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黄兰聚的儿子黄郑龙说,等到有一天,他将红军遗物陈放在大厝内,让革命故事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