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人物 > 正文

走进布多阿森的牛角胡演艺世界

2014-08-12 22:34:49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记中国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的第三代传人、“中国牛角胡之父”、独一无二的牛角胡演奏大师陈立身

 

在小东门公园为观众表演二胡

 

  宁德蕉城在线(陈祖渊)雨水时节,春光明媚。在马老师的引路下,笔者慕名前往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宿舍楼,拜访刚参加《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元宵民族音乐会》归来的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原团长、中国民族音乐先驱刘天华的第三代传人、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牛角胡之父”、独一无二的牛角胡演奏大师陈立身。

  在布多阿森的宿舍里,笔者终于见到了久闻大名的牛角胡演奏大师陈立身正在为“徒儿”们传授牛角胡演技。

  布多阿森,原名陈立身。1944年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从小爱画画、拉拉唱唱样样行。一天,县文工团的同志到他家开的代销店买东西,看墙壁上贴着许多图画,一幅幅虎虎生气。一问是布多阿森画的,就问他:“小孩,会音乐吗?”布多阿森便拉起二胡,唱起民曲,赢得县文工团同志的称赞。于是,1958年,14岁小学刚毕业的他,被调入县文工团当小乐手。第二年,他写的一首大合唱歌曲,被被有关部门选用。百色地区文工团看他能拉会写,就把他选上来。

 

布多阿森在为小徒儿授课

 

  正当少年的布多阿森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候, 1962年,中央广播乐团来到广西开座谈会,要每个地区派一名代表表演二胡。百色地区的代表就是布多阿森。可全省每个地区的代表都表演了二胡,唯独布多阿森被凉到一旁。他又羞又气,回百色后,布多阿森三更灯火五更鸡,每天凌晨4点就练二胡。团领导看这小伙子有志气,就送他去跟随中央歌舞剧院的二胡演奏家汪炳炎学艺。汪教授摸摸他的手指,摇摇头:“小伙子,你手指太硬,拉转不灵活。往后你不要去争搬道具,抢干重活。就听我的,跟我学,不要出格。”布多阿森除完成汪教授布置的作业任务,还暗地加班苦练二胡鼻祖刘天华的高难作品。一天夜里,布多阿森躲在礼堂放映电影的房间里偷偷地练。一曲啾啾鸟鸣伴着悠扬的乐声,从关得严严实实的门缝里徐徐飘出。汪教授禁不住驻足而听:咦!好一曲《空山鸟语》!准是小立身拉的。当看到汪教授夜间来访,立身边开门边把二胡别在身后。汪教授笑了:“好小子!敢练《空山鸟语》,攻打二胡难关,有志气!”立身看教授倒表扬他,心里舒舒畅畅。经过二胡高手汪教授三个月的点拨指教,布多阿森技艺琴理大有长进。

  在大学里,布多阿森师从刘天华的真传弟子、人称“南胡圣手”的陈振铎教授,专修二胡。陈立身十分庆幸自己的运气,更加珍惜学艺的时光。课余饭后,他都在师父家里,学德学艺。一天夜里,月满楼台,布多阿森自告奋勇地对师父说:“师父,我再拉《汉宫秋月》,你给评评吧。”果然,弦动声起,音调凄楚悲切,哀婉动情。师父却依然摇头:“比上一次有所长进,但还不到火候。《汉宫秋月》,是我师父刘天华的杰作,它反映王昭君为国家统一,远嫁大漠时一路上汉关胡野,忧国忧民的种种情绪。”师父又云水天边发话提醒:“你得练毛笔字。”“练毛笔字?” 布多阿森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父重重地点了点头:“是,要练毛笔字。握笔要掌穹实指,不能指缝漏气;心要静,达到静心入境。这是其一。其二要站着拉胡,敦煌壁画的几百个窑洞里,古代好多音乐家都站着演奏,反弹琵琶都能站着弹。站着弹,手臂活动空间大,气息能与节拍呼应,全心身投入,达到那演奏忘我的境界。”从此,布多阿森练毛笔字,站着拉胡,长年不息。他练二胡,已经进入痴迷的境地。

 

布多阿森的徒儿们在慈善演奏

 

  严师出高徒。如果说,汪炳炎教授三个月的贴身点拨,使布多阿森跨越中学直接进入大学深造;那陈振铎教授四年的言传身教,就是把布多阿森带进了二胡演奏艺术的殿堂。这也为他改良马骨胡,独创牛角胡打下了乐理的扎实基础,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刘天华的第三代传人、“中国牛角胡之父”、独一无二的牛角胡演奏大师。

  布多阿森告诉笔者,他父亲是小学教师,经常带他去观赏壮剧、粤剧等家乡传统戏及传统歌圩“三月三”。他从小受着音乐的熏陶,10岁就加入了本乡的“同乐社”。当时家里穷,没钱买二胡,他父亲用量米筒蒙上青蛙皮,自制了一把土二胡,他便乐滋滋地日夜抽空练了起来。勤奋,有悟性的他,拉得有声有调,真叫人喜欢。

 

布多阿森在外地演出

 

  胡不离手,曲不离胡的布多阿森,走到哪里,拉到那里。在“文革”回乡插队的日子里,劳动休闲时他就拉二胡让乡亲们娱乐娱乐。究竟是土生土长,苦他不怕,人还挺机灵。每天早六点,他就下田间犁田耙地,赢得了社员们的信任,年终还被评为“五好社员”。在他家乡的山头边,有一个一米来高20多平方米的“那灵洞”,洞里没处坐,他就站着拉胡,陈立身的“一怪”,就是从这里站稳脚跟。乡亲们围在洞外听胡,不时响起一片片掌声,惊得洞里的山蚊、蝙蝠扑腾腾地飞翔。布多阿森说,我师父把胡琴比作“窝窝头”和“草鞋”。“窝窝头”是老百姓的基本食粮,“草鞋”简易轻便。也就是说,胡琴是老百姓文娱活动的基本乐器,它不用搬运,不用搭台,随时随地都可演奏,让老百姓娱乐娱乐。他坐火车,在车厢里拉二胡,胡声刚停,隔壁车厢的旅客就喊话了:“那边收音机不要关呀!”这边旅客应了:“不是关收音机,是一位旅客不拉二胡了。”在福鼎宾馆,他在房里拉胡,一位华侨带着儿子,寻音而至,叩门而入,恳切要求他给学二胡的儿子指教指教。

 

恩师陈振铎先生为徒儿布多阿森授课

 

  布多阿森在把二胡服务于群众,又向群众的学习中,不断提高演技。他不但向汪炳炎、陈振铎等二胡专家、教授学习,同时也深入到民间向老艺人学艺。当年,勤奋好学的布多阿森乘车去寿宁县汪甸公社,又步行七八里到江平村,找到北路戏老艺人黄树青,说:“黄老师,请你教我拉马骨胡。”“没空,今天收玉米。”他不吭一声,跟在老艺人身后去收了一天玉米。晚上回来,立身点油灯自己练二胡。老艺人看他勤劳好学,也就把马骨胡演技传授给他。他学了一个月,师徒建立了感情,临走时,老艺人送给他一把马骨胡。后来,他又去向南路戏老艺人李翠英学习。他积累了南北路不同风格的马骨胡演技,为马骨胡的改良获得丰富的经验。

 

1966年底布多阿森到清华大学礼堂

站着演出节目“赞歌”

 

  布多阿森介绍说,牛角胡就是以牛角制作的二胡。这种胡在中国民间如西北、西南、西藏高原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早已有了,但均以黄牛角制作,角容狭窄,音量细小,音色尖锐。而布多阿森却从中得到启发,采用角容大的水牛角制作。他说:“水牛角一头特粗,一头尖细,又弯又长,呈弯月状,约4千克重,制作胡琴必然声音雄浑昂扬。”于是他便大胆制作尝试。他把水牛角作为共鸣体,粗端磨平蒙面,平置于右下部,细端向左上弯曲,与其他胡琴一样,设琴杆、琴轴、琴马、千斤,以琴弓拉奏。在研制牛角胡过程中,布多阿森走过不少弯路。单在共鸣体的面板用料上,就尝试过好几种。先以二胡为样板,试着蒙上蛇皮,可能是与牛角质料不搭配,声音小而发闷;后以板胡为模式贴木板为面,用的是美国进口集装箱的松木,声音还是传不出去,音色平淡;再用废旧提琴板来贴面,声音如椰胡,音色也不理想。好学的布多阿森,向他的学生请教。果然,他的学生拿来一段埋于地下多年大部份朽烂的泡桐木棺材板,说:“这段未烂的质地很好,有个拉手提琴的用它做面板,音色宏亮清脆。” 布多阿森取其未烂尚存的部分棺木,把它劈薄磨平贴上,果然音质丰满特别,音色雄厚,近似人声,取得很理想的音色。从此,布多阿森用他独创的牛角胡和改良的马骨胡,登上国内外大雅之堂,演奏出使人闻之惊奇,听之神迷的一曲曲精湛、神奇、玄妙的骨魂音韵,因而被人们誉称为“从骨髓中传出的声音、“中国牛角胡之父”、独一无二的牛角胡演奏大师。

  布多阿森先后多次获得全国和省级大奖,并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赢得荣誉。退休十年来,他为培养闽东二胡演奏新苗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愿古稀的布多阿森再为中国音乐的腾飞,为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弘扬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