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茶乡新韵 > 茶企风采 > 正文

有款蜜桃清香的“红茶王”,值得你品茗!

2016-07-27 17:10:04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苏诗瑶

 

制茶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随着宁德市第七届茶王争霸赛落下帷幕,一款蜜桃清香的天山红红茶“金观音”让多少人唇齿难忘,纯滑到极致的茶汤,浓郁而鲜爽的口感,蜜桃的芳香与茶叶的甘甜在舌尖上自由转换,令人久久回味。

蕉城素有“中国名茶之乡”称号,天山山脉更是“支提茶”、“天山绿茶”的故乡。因此,天山绿茶夺魁并在不稀奇,稀奇的是天山红红茶竟能在此次茶王争霸中甩掉“坦洋工夫”一举拿下“茶王”称号,这在蕉城茶文化史上可是前所未有,究竟是怎样一款红茶竟能在216个参评茶样中脱颖而出呢?

 

 

 

 

 解密“茶王”核心技术

走进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连绵的茶园云雾缭绕,高山出好茶,“茶王”便来自于此。“茶也有自己的品性,你得慢慢摸索,摸清它的性子,你也就能做出好茶了。”说话的是宁德市大自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昌荣,为做一款好茶,谢昌荣整整准备了12年。

 

 

 

谢昌荣做茶有自己的路子,制作传统红茶需要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但谢昌荣制作红茶偏偏不按套路来,他结合乌龙茶的特点,将“摇青”工艺加入红茶制作程序中。

 

 

“摇青,一般只有制作乌龙茶才需要摇青。把摇青加入红茶工艺是我们的一次意外收获。”谢昌荣介绍,为了研制精品红茶,他与团队的伙伴们做了上千甚至上万次的试验,针对茶叶的含水量,鲜嫩度以及舒展程度分时段掐时间来制作。而让红茶摇青,却是谢昌荣与茶友畅谈中的一句玩笑话,谁也没有想到谢昌荣却将这句玩笑话记在了心里。报着试一试的心态,谢昌荣在茶厂没日没夜的干了三个多月,从失败,尝试,到再失败,再尝试,谢昌荣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经过上百次的失败后,终于将摇青与红茶加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那时我们都高兴坏了,就像捧着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兴奋地都有些不知所措。”谢昌荣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道。茶叶摇青时间的长短,散发出的香气各不相同,这需要有经验的师傅来判断它的程度,有时候时间太长香味就不纯正了,时间太短也就不能提炼出香气。

 

 

 

拜师学艺研发好茶

“做茶也得讲缘分,有时候就是掐到你要点,就做出你想要的味道了。”谢昌荣说,决定一泡茶的品质好坏,关键因素是“天、地、人”, 而“人”作为主观能动的条件则需要更多得考量。

 

 

为做出好茶,谢昌荣四处求学。2004年,他在安溪的一位老师傅手下当学徒,老师傅对茶的制作全凭多年经验,对于茶的理论知识,他也含糊不清,道不出一二。有时候,谢昌荣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傅就会不耐烦地说:“就是这样,老祖宗都是这么做的。”求学无果,谢昌荣便决心返乡自己研究,他购买大量的茶叶书籍,扎根坑头,开始了与“茶”的博弈。

 

 

坑头村作为革命老区,也是高山云雾茶的主产区受到了蕉城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为使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发展茶产业。2006年,蕉城区茶业局联系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坑头村茶叶种植户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省茶叶研究所针对坑头村的土壤、空气、水以周边生态植被进行检查,“对症下药” 改土壤、配茶苗,从此坑头村茶叶便以科学化生产方式进入全新发展模式。

 

 

这些精确的科学数据、深度的技术指导,理论化、科学化、实践化学习,让谢昌荣包括该村所有茶叶种植户受益匪浅。谢昌荣说:“从前听不懂、看不懂的,在省农科院培训指导下,全搞明白了。”

 

有了技术指导,谢昌荣便把自己的小茶厂变成了“实验室”,对采茶、制茶、研发各个环节,他都严苛要求,力求做到最好。“做茶容易,做好茶难。”谢昌荣说,好茶既要保持叶底的完整度和滋味鲜爽度,又要汤色清澈,茶香醉人。这个难度很高,但是我们的追求就是做一泡好茶。

 

 

 

机采操作出高端茶

当然,要做好茶,必须先种好茶。谢昌荣在茶园管理上容不得一丝含糊,从选种、施有机肥、除草等环节都是要亲自参与。60余亩生态茶园一直按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茶园管护完全按照有机标准来做。在茶园的管护中,不施化肥、用有机肥,不打农药、用灭虫灯,不施除草剂、用人工除草,不用人工采茶、用采茶机采摘。

 

 

 

“在今年斗茶赛中胜出的茶王天山红“金观音”就是用采茶机采摘的。”谢昌荣说。

 

机械化采茶对茶园的要求极高,茶树蓬面必须平整,发芽整齐,茶蓬高度为70cm-80cm,蓬面宽度为100cm左右,而一般的茶园根本无法达到这个要求,谢昌荣是怎么做到的?

 

2006年,谢昌荣便开始对茶园进行规模化管理,2008年随着采茶机在全国悄然兴起,谢昌荣便顺势购置了一台。初次尝试,让谢昌荣很失望,不仅新叶老叶一刀切,还把茶园整得一团糟。“当时,可心疼了,你说这新叶老叶是要分开加工,还是一锅端?这可把我们折腾坏。”谢昌荣说,那时候,机器可是不如人来得好用。

 

 

可机器买来不能当摆设啊。于是谢昌荣就想,既然有人发明这个机器,那就一定有它的优势,只是他还没利用好。就这样,谢昌荣为配合采茶机裁剪要求,花了8年的时间对茶园进行精细化管理。

 

 

1

第1年,夏茶后期新枝长到30cm时,用采茶机修剪;

2

第2年,机采春夏秋三季茶,秋茶后期留叶蓄养,树冠在上年基础上又长进10cm,这时茶蓬冠幅达80cm;

3

第3年机采4次,春茶二次,夏、秋茶各一次,同上年秋末留叶养蓬,此刻树冠高65cm-70cm,冠幅为100cm左右,大约到达成园要求;

4

第4年举行正常出产,但9月中下旬可不再机采,以留叶养树,直至茶蓬高度为70cm-80cm,蓬面宽度为100cm左右。

 

 

“八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机采,从不标准到标准,现在采茶机一小时能采茶青300-400斤,这比人工效率高太多了。”谢昌荣告诉记者,人工采茶效率低,一天只能采摘20多斤,而且上午10点过后,茶叶内的水分就开始流失,等人工采摘完,运送到茶厂加工,已经损失了大量的鲜茶。而采茶机就能克服这个弱点,第一时间保证了茶青含水的均匀度和鲜度,这也是此次“金观音”夺魁的原因。

 

 

然而,采茶机并非没有缺点,机采破坏率高,使茶叶美观度差。目前,谢昌荣正同省茶叶研究所技术人员正在寻找突破口。

 

谢昌荣是个敢尝试爱冒险的人,也就是这种闯劲才塑造今日的“茶王”

 

 

·End·

责任编辑:Luna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