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尚书故里七都梦 > 农业尚品 > 正文

制菁业盛行的年代,宁德“小台湾”, 在哪里?你知道吗?

2015-05-06 10:36:05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周晓京 甘峰 彭佳潘   图/黄羚

 

  制菁,这个名词在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中,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但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它可是闽东一个重要的“龙头产业”。今天,大梦君带你从一些残迹旧址和资料记忆中去寻味那个时代的繁盛景象……

 

鲜为人知的旧时宁德“小台湾”

 

  探寻闽东制菁业,必先寻访一个小村庄——蕉城区七都镇淡坪村。淡坪村旧时也称云淡坪,位于城区西北高山之中,是蕉城区七都镇的一个静谧小村,但在古时,这里曾颇为繁盛,到清朝,更是盛极一时。

 

通往“菁池”的石板路

 

  制菁,其实就是制作染布用的原料,其所用的原料——菁草(即板蓝根)。首先将菁草放进菁池中浸泡。菁池长宽各约三四米,深一米五左右,四周用三合土粘合。将菁草浸上三四天后,叶子腐烂,流出来的汁液即呈青色。将这些汁液捞起渣槁,去除杂质后,加入石灰水,与菁水相配平。

 

制菁用的原材料——板蓝根

 

  当石灰与菁叶起反应后,就由二至三人,各执一柄木制的小棒搅拌拍打,叫“打菁”。同时还要看“花”,约半个小时后,当看到菁水中有沉淀物的“花”出来,就不能打了,转而让其静置沉淀。

 

制菁用的工具

 

  菁池有上下两池。浸、搅、沉淀都在上池,沉淀一天左右,上池放水,将呈绿色的“苦水”排走不用,下层呈青色的沉淀物放至下池。下池称为“底塘”,池底放置木炭、棕布、三合土等进行过滤,再放置一天后,菁靛变得不软不硬,舀起来看像豆腐一样,就可以装桶出售了。

 

制菁用的工具

 

  淡坪村的产品主要销售往福州、霞浦、福鼎及江浙粤一带,当时的洋中、石后、七都等地都有染布坊,销量很大。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淡坪村的零星产品还销售往霞浦,供手工染布之用。

 

制菁用的工具

 

  这里过去鼎盛时人数近千,数百人都从事着这一行业,由于菁民收入颇丰,许多人住的是三四层的大房子,淡坪村曾经被称为宁德的小台湾呢。

 

百口菁池遗迹见证繁荣

 

  淡坪村位于宁德蕉城区西部山区的延伸地带、七都溪与大金溪分水岭东端,海拔540米。一条山涧从村边流过,山涧被修造成了渠。在水渠两侧的坡地上,隐约可见草丛中出露着大约二十余口的一丈见方的石砌池体,也有的是在田间地头挖砌的水井样的池体。这就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菁池遗迹,最盛时期分布着百余口菁池。

 

菁池遗址

 

  “菁池头”则位于蕉城区的单石碑坡下,如今,这个地名仍然在沿用着,但这里早已被高楼大厦所覆盖,有的被隐没在田园菜地中,人们大多不知道还有这样鲜为人知的历史。清末民国初,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淡坪人,在聚集了相当的财富后,为了往来运输便利,他们索性将加工厂办到了城区边的单石碑坡下,这里的菁池曾经也多达30余口。

 

菁池遗址

 

闽东制菁业融入历史长河

 

  织物菁靛染业是一项悠久的产业。在闽东地区,种菁制菁历史至少在六七百年以上,而制菁在淡坪村成为重要产业,有三百年以上历史了。

 

  这个行业的衰弱,起自民国初年。上世纪初,德国人从煤油中提炼出有机染料,天然染料在工业上失去竞争力,从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据史料记载,清末,德国所产染料进入闽东,旧志中有“同光以近,台湾之洋靛输入,靛业遂衰。近时西洋靛充斥,比土靛力强二十倍。土靛十二斤半,仅当彼十两。色较鲜而廉”。

 

  至此,淡坪村的制菁业消失了。

 

曾经的制菁人家

 

  如今,我们穿在身上的衣服已经完全用不着想办法自己制染料或送到作坊去染制,所穿衣物只需要到商店买来现成的就行了。布料染制及染料的制作,早已是分工极细的现代化专业工厂所为,但是,过去的历史遗迹不应该消亡,闽东的制菁技艺、淡坪村的制菁产业,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永远见证着有过的辉煌。

 

依然郁郁葱葱的菁草

 


责任编辑:FMT

 

【版权申明】原创稿件,版权所有。其他微信公众平台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使用。凡侵犯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中共蕉城区委宣传部网络办)联系电话:0593-2823067。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