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宁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告(第1

文化寻根!85后青年雕塑家“复活”千年灌溉工程开凿场景

2021-05-11 17:15:00 大梦蕉城

大梦蕉城(周思颖)5月1日,随着霍童琵琶洞渠系恢复通水,世界灌溉遗产—黄鞠灌溉工程“复活”,千年前黄鞠在霍童石桥兴修水利,发展农垦的历史记忆,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而与此同时,85后青年雕塑家黄锦坤正在开启着自己的寻根之旅,素手再现出这一千年灌溉工程的开凿场景。

图片

黄锦坤所在的周宁常源,是黄鞠后裔于南宋年间由霍童石桥迁入而形成的黄姓氏族血亲村落。从小在祖辈的影响下,他一直对黄鞠的精神十分推崇。“我是黄鞠的后代,每年都会回到霍童石桥祭祖,对黄鞠水利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在参观了黄鞠灌溉工程的琵琶洞、龙腰渠等,看到岩壁上的开凿痕迹时,对我触动很大,在当时简陋的环境下,古人的智慧真的让人惊叹,所以我脑海中一直想还原当时的开凿场景,希望以雕塑的形式,将黄鞠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黄锦坤说。 于是,今年初,黄锦坤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考察调研,走访当地村民等方式,初步构思,并花费整整一个星期,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完成了设计图纸,并带领团队5人迅速赶工,开始泥塑人物制作。 5月8日,记者来到黄锦坤位于厦门的创作室看到,在3米多的工作台上,整齐摆放着30个泥塑人物,整个雕塑作品已出现“雏形”:男女老少齐聚,忙得热火朝天,它们或背着竹筐运送,或正在生火煮饭,或忙着开凿洞渠……每一个的形态动作、表情神态、穿着打扮都各不相同,栩栩如生。

据黄锦坤介绍,此次雕塑作品以黄鞠为主人公,所有人物的高度在35至40公分之间不等,需要经过泥塑、翻模、打磨、上色等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是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同时,根据人物的神态、动作及所处的环境不同进行刻画的,涵盖工程开凿过程中的所有场景,能充分体现出当时全村总动员修建灌溉工程的决心。“泥塑阶段是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一阶段雕塑就基本定型了,所以每一个泥塑人物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目前,泥塑阶段已经完成,我们正在为作品翻模作准备,预计本月底能完成整个雕塑作品。”黄锦坤说。 从文化中寻根,雕刻时代韶华,黄锦坤用指尖艺术,留存住了宝贵的历史文脉,让黄鞠灌溉工程这张水利“名片”打得更加响亮。“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重诺重义、坚韧不屈’的黄鞠精神代代流传,为宣传黄鞠水利文化尽一份力。”黄锦坤说。

相关链接>>>

 

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该工程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十多公里,灌溉面积两万余亩,具有农业灌溉、生活供水、水力加工等综合功能,建成以来,使闽东地区农业生产力大步向前,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工程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令世人叹为观止。2017年10月,“黄鞠水利灌溉工程”成功入选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