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蕉城区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

揭秘丨白鹤岭古官道石刻密语,竟是明万历年间倭寇侵犯宁

2018-01-04 20:16:37

文 李剑平

 

在近代历史长河中,日本侵略者曾不断地侵入我国领土,毫无人性地、残暴地大举实施“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难以忘怀、沉重的苦难!留下许许多多、不可磨灭的国家记忆!

 

 

在宁德白鹤岭古官道上,就留有日本倭寇于明万历年间,侵犯我明朝东北疆域和福建、宁德县的历史文物——两通石刻,近年被发现并保持完好。

 

古官道界首岭风光

 

在年代久远的古道白鹤岭上,已挖掘、清理的石刻、碑刻,多为描写古道白鹤岭的秀丽、险峻和文人雅士们的借景抒情。值得重视的是,有两通石碑刻的古诗,不仅对“山回白鹤千盘下,瀑卷苍龙百道悬”的古道白鹤岭之险峻,感到惊叹外,却令人意外地从中解读出,对中华民族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承载着古宁德的沧桑岁月的珍贵历史纪录。

 

过白鹤岭二绝》意外解读大明王朝“抗日援朝”

 

近年,在白鹤岭丫门处 “鹤翥鸾飞”石刻上方,为寻找、辨认一风化严重的诗词,笔者与一位年轻的朋友多次攀登在离地八米多高的石壁上,经过不断清洗、拍照和攀高拓片后,拓下来的字画,字字清晰可认。

 

根据碑刻、拓片的文字辨认,诗文如下:

 

过白鹤岭二绝

 

一自鸣皋彻紫霄,仙人乘此任逍遥。

而今遗迹留登览,谩说扬州跨鹤骄。

振衣崇岭接云霄,一望风涛万顷遥。

今日庙廊争献策,几人海外灭天骄。

 

万历癸巳仲春毗陵翼云吴之鹏

 

吴之鹏《过白鹤岭二绝》。该石刻,宽1.10米、高2.30米,离地面8.30米。

 

吴之鹏何许人?毗陵即今江苏武进人。有关资料载:吴之鵬,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年)科殿试第三甲第 175 名,赐同进士出身。根据石刻及石刻拓本的辨认,该诗于万历癸巳(二十一年即1593年)春季再登古道白鹤岭时书写并锩刻在石壁上。

 

诗句“今日庙廊争献策,几人海外灭天骄”。其中“争献策”、“灭天骄”于万历癸巳(二十一年)所指何事?明神宗帝于万历二十年至廿八年(公元1592-1600年前后共九年)间,先后在大明王朝的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就是史上所称的“万历三大征”。这三个战役分别为:万历二十年,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侵犯的朝鲜之役。它包括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和万历廿五至廿六年的二个战役;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依据诗中内容和落款时间不难确定,所指的应是明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场“抗日援朝”战役。 

 

寻到的石碑

 

十六世纪末,日本历史强人,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长期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日本,成为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继而制定了征服朝鲜、吞并中国、迁都北京的侵略计划,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发动侵朝战争。而朝鲜国军队懈战而溃。在两个月内的战败中,国土丧失殆尽,不得不向明万历朝求援。大明王朝的神宗帝,在朝廷殿上与主战派、主和派经反复争议、酝酿、决策、几易调兵遣将,最后任命李如松为提督,率兵入朝。在朝鲜境内,几经失败与鏖战,明军终于在入朝参战第二年的年初(公元1593年),即收复平壤、开城和汉城。逼使日方提出议和并停战。丰臣秀吉不得已臣服万历朝。但侵略成性的丰臣秀吉,四年之后(1597年),再次领兵60余万、战舰3000余艘,一度占领朝鲜半岛大部地域。但有了四年前的抗日援朝经验,神宗帝雄有成竹地运筹帷幄于朝廷中,调遣精兵强将再度入朝作战。在牺牲中朝两军主帅代价,中、朝军队的全力反击下,节节败退,残余日军,被逼退到朝鲜南部一隅。

 

白鹤岭古官道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遗命渡海撤军。在朝鲜东部海域,中、朝水师在后援水师的共同围堵下,彻底歼灭了企图乘船逃窜的日寇水军。在激战中,中、朝两军主帅邓子龙、李舜臣老将均以身殉。至此,近八年的日本侵朝战争最终结束。大明王朝“抗日援朝”之役的胜利,击破了丰田秀吉企图吞并高丽国、侵占大明王朝,建立‘大东亚帝国’的梦想”。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场“抗日援朝”战争,也是三大征中,规模最大的,持续时间最长,付出明朝国力最大的一次战役。诗中“几人海外灭天骄”中, “天之骄子”,是诗人吴之鹏用来专指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

 

爱国诗人吴之鹏虽远离京城在福建为官,却不忘国家大事、民族尊严,在“天低千岭外,人落万山中”的白鹤岭古道上,还掂记那“几拨”大明王朝的天兵在“海外灭天骄”之战事。

 

迂回百折的古道石阶

 

 

《白鹤岭眺望》解读日寇犯“台”意在福建

 

另一通无年代落款的《白鹤岭眺望》说出了万历四十五年,时任福建按察使、左布政使的黄琮,向朝廷汇报,日本侵犯台湾基隆,意在侵占福建沿海、内陆的信息。

 

东粤黄琮《白鹤岭眺望》

 

2004年4月,岭头村民因建观音阁而在岭头丫门,原天峰亭处挖地基时,出土了一方宽0.85米、高2.30米、厚0.12米的碑石,几经登山众友的辩认,方知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记载着古宁阳一段文治武功的沧桑历史。后来当地村民将其竖在岭头隘门处,成为古道白鹤岭一处历史景观。

 

根据碑刻、拓片的文字辨认,诗文如下:

 

《白鹤岭眺望》

 

恍骑白鹤下蓬莱,历历河山四望开。

重叠几屏青玉案,浮沉凫雁紫云堆。  

渔人晚棹连歌入,秋谷新登益辇回。

为问海门水尚血,只今谁北总戎才。

 

东粤黄琮

 

 

黄琮《白鹤岭眺望》诗石刻

 

因这碑中的诗刻没有锩刻年代,落款仅为“东粤黄琮”。 黄琮何许人?哪个年代的人物?更令人纳闷的是,诗句中“为问海门水尚血,只今谁北总戎才”似乎透露出诗人的深切忧情!如何了解其详情。          

 

据《明万历进士录》中记载,黄琮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三甲第226名进士。后升任福建按察使、左布政使,有政绩,以通奉大夫致仕。”

 

黄琮诗刻

 

诗句“为问海门水尚血,只今谁北总戎才”中的“海门”、“水尚血”、“总戎”,这些用词表达的是什么事件吗? 

 

查阅《明实录类纂(福建台湾卷)海禁海防  倭寇》,其中就有倭寇侵犯宁德和戚继光率军抗倭的生动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六月庚戌,巡按史李邦珍勘上福建剿平旧倭状:先是,贼两破宁德城,屯据横屿。屿去县十里,四面皆水路,险隘不便深入,故官军与贼相守逾年,莫敢决一战者。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内,总督尚书胡宗宪檄浙江参将戚继光,部浙兵七千余人援之,令军中人持草一束,填海面进,遂大破贼巢,平之,生擒九十余人,斩首二千六百余级,焚溺死者无算,夺被掳三千七百余人,印二颗。”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戚家军入闽第一战的“横屿大捷”。 如今在福州戚公祠里还有一石刻为证。

探访白鹤岭古官道

 

而后,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戚继光部队,还在霍童小石村高山峡谷中,成功地组织一场伏击战,再度全歼了流窜在宁德的倭寇。这是宁德域内戚继光部队抗倭“霍童小石村大捷”。

 

再查郭文周《赠总戎戚南塘公平倭序》,文中记载“福清益大定,乃振旅还浙。适兴化告变,天子乃拜戚南塘公总戎事”。已明确东粤黄琮《白鹤岭眺望》诗中的“总戎”指的是戚继光部队于明嘉靖四十年期间,在福建宁德等地抗倭大捷后被升任为“总戎”官,后为福州总兵。

 

古道明代烽火台

 

那么明嘉靖四十二年之后的万历四十五年,按理此后宁德倭害已除,且各刊本《宁德县志》中也未记载,是否再有日本倭寇侵犯福建沿海地带或宁德海防?

 

二十多年后,曾在万历朝为分守福宁道、福建右布政使的东粤黄琮,他在白鹤岭的《白鹤岭眺望》碑刻诗中,何以还说“海门水尚血”?并希望再出现一个如“总戎”戚继光那样的抗倭民族英雄!

 

 

据《明实录》载:在从“万历二十四年,兵署科事徐成楚奏:‘倭之为中国患久矣,顾今之备亦不当仅同于昔日之备。(《神宗实录》卷296)”。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六月乙卯,琉球国王中山尚宁遣通事蔡某来言,迩间倭寇各岛造战船五百余只,欲协取鸡笼山(注:今台湾基隆),恐其流突中国(注:指中国大陆),为害闽海,故特移咨奏报。……狡倭遣以探我虚实者,臣不能逆睹,但乞早为之备耳。(《神宗实录》卷546)”。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已任福建右布政使的黄琮,此时看到日本倭寇的侵略闽海的野心和万历朝廷政局,借巡福宁道而登宁德白鹤岭之机,忧心忡忡地发出“为问海门水尚血,只今谁北总戎才”的感叹。这是诗人忧患民族存亡的思虑!

 

古道白鹤岭上已风化严重、即将不复存在的明万历年间毗陵吴之鹏诗《过白鹤岭二绝》石刻和东粤黄琮诗《白鹤岭眺望》碑刻,更显得它的文物价值和保护意义的重要性。让险峻秀丽的白鹤岭自然风光和承载着珍贵历史记录的白鹤岭文化,在保护中得到深入挖掘、发扬,真的该到时候了!

 

·End·

责任编辑黄   珊

值班主任林翠慧

执行主编黄钲平

相关阅读